誰是黛萊達?──《母親》的神秘訊息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rlov

誰是黛萊達?──《母親》的神秘訊息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初識格拉齊亞‧黛萊達這位不凡的作家,是早年讀到的《惡之路》(一方出版)。

書中薩丁島的古老傳統與風情、島上純樸人們原始的情感和封閉社會的箝制,作家以簡潔、乾淨的文字與文體,精準而飽含同情地描述出人的苦澀,我不禁震懾於孤立島嶼的變幻天光,也彷彿迎面受到島的沿岸巨浪的沖刷。心始終揪緊著。

為什麼黛萊達要說:「我屬於過去」?

我猜,過去的故事真實而不可迴避。作家的態度是直面它。

在讀完小學四年級後即受限於當時社會的囿見以致失學,此後大量閱讀文學作品的小黛萊達,她幼小的心靈裡,這一座曾屬於古羅馬帝國的一省,十四世紀後也曾受西班牙統治四百年的島上現實生活,和遙想中的西伯利亞、阿爾卑斯山脈、隆河、翡冷翠……,會是怎樣的呼應與對照?

誰是黛萊達?──《母親》的神秘訊息

如果黛萊達所體會到的生命基調之一是:「我們的最大痛苦是生命之緩慢死亡,因此我們必須放慢生活的進程,使之強化,賦予它盡可能豐富的意義。人必須凌駕在他的生活之上,就像海洋上空的一片雲一樣。」因此,關於愛情、親情、信仰,這些同時屬於俗世生活裡的重要命題,在什麼情況下將得到最精粹的提煉,使我們凌駕它們,使我們自由,如海洋上空的一片雲?

作家放慢心靈之眼注視人在俗世生活中的行止,豎起耳朵聆聽每一則內在的召喚。

於是,《母親》裡信仰虔誠的母親,每夜揪緊了心(讀者如我亦然)聆聽的不是身為神父卻陷入熱戀的兒子促急的腳步與心跳,也不是天父諄諄告誡的戒律,是短短幾夜苦苦叩問的瞬間衰老,源自於什麼?
有的時候,無法放慢生活的進程。試煉總讓人措手不及、無法抵擋。

那麼,我們該如何思索?又該如何準備?

我們該怎樣應對瞬即撲來的命運之驚濤駭浪?

192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格拉齊亞‧黛萊達代表作《母親》,是她的探問和深刻思索。

我,接收到海風中的神秘訊息。

如果你也翻開書頁……

關於黛萊達,他們這麼說:

  1. 【經典也青春第三講】張耀升 × 陳蕙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黛萊達透過《母親》最想和讀者說的那一句話是……
  2. 魔鬼的救援、聖母的庇護、欲望的試煉──張耀升談《母親》中的英美文學核心特色
  3. 凡人的信仰、聖人的愛情:《母親》

延伸閱讀:

  1. 母親
  2. 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