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MG_3207
作家楊索

好好為自己料理一頓飯,是幸福的療癒──楊索談《府城的美味時光》、《廚房記》

文、攝影/陳心怡

暮春時,閱樂書店邀請文史學者嚴婉玲與作家楊索一起從昭和女性的角度來談家庭的溫度起始──廚房。廚房對每個家庭與成員都有不同的意義,作家楊索一直想逃離食物,但閱讀昭和時期台南的辛永清與日本的幸田文兩位女性對廚房的早年記憶時,又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食的夢魘

「苦海女神龍」楊索用十多年的慢火先後熬煮出《我那賭徒阿爸》與《惡之幸福》兩本書,深刻細膩地回頭面對自己的家庭,百般滋味,猶如少時父親以油湯為業的攤車上那些當歸、麻油雞、米糕、四神湯……,但一碗碗精緻美味的背後,都有讓楊索亟欲擺脫的夢魘。

楊索的父親出生於終戰前夕緊鄰濁水溪畔的雲林二崙,是個窮鄉僻壤,包括楊索父親在內的年輕人在戰後紛紛開始島內移民:從中南部湧入大台北。台北,是構築人生大夢的好起始。

每天傍晚,楊索與姊姊推著攤車去夜市戲院外,到了八點,愛賭的父親就會不見人影,直到深夜十二點收攤,父親仍然未歸,姊妹倆又自己把車推回家,清洗整理結束,已是半夜兩三點,「早上常常起不來,我就開始翹課,我對食物的記憶很不好,食物是苦工。」

父親想逃離雲林做農做工的苦日子,而楊索想逃離永和市場成天與蔬果魚肉為伍的生活。

有一次,父親煮了兩大桶油飯,她與父親一人一桶、分別到不同市場賣,楊索認真叫賣,近午時負責的油飯幾乎售罄,而父親那一桶幾乎沒什麼動靜;父親不服,隔天兩人交換市場再賣,結果還是一樣。直到那時,楊索似乎慢慢明白:父親根本不愛油湯生意。

「他嚮往的都市人生活是很時髦的,哪天休息不擺攤,他就會穿得很漂亮、梳油頭,不准我們跟。」楊索笑她時髦的老爸心不在此,但這日日與楊索為伍的流動攤車,卻曾讓楊索在小學的作文寫下如此志願:「希望家裡有攤位,賣什麼都好。」

當然這樣的志願並沒有實現,好不容易離開辛苦油湯生活的楊索,當過幫傭、做過記者、然後是作家,轉了好大一圈重新回頭,才能夠理解「擁有自己的廚房」的意義。

_MG_3195
文史學者嚴婉玲與作家楊索對談。

「台版紅樓夢」的安閑園

與食物相關的經驗很辛苦,但楊索並未停格在那樣不愉快的記憶裡,「我對昭和時期不熟,但我很喜歡讀辛永清與幸田文談廚藝與家事。」

台灣五大望族雖然不包括台南辛家,但辛家在當時也是當地頗具名望的仕紳。辛家的開台祖是辛永清的祖父,但祖父早逝,真正建立起家業的是辛永清的父親辛西淮。辛西淮擔任過台灣總督府最後一屆評議委員會委員,也辦理輕便鐵路建設、造橋等工程,既是政治人物也是實業家。

在皇民化風潮瀰漫仕紳的氣氛下,從小接受漢文化辛西淮依舊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且還在這個抗日最劇的村裡辦小學,當時日本政府不准台灣人辦學,但辛西淮就是有本事讓日本人不僅不阻撓他,還特別尊敬他。

辛永清《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回憶家裡的飯桌與廚房,跟楊索父親以食為業的氣氛大不相同。對辛永清而言,一大家子二、三十人,加上三不五時會有客人來訪,偶爾父親還要號召全家宵夜,廚房三口灶、幾大鍋、外加一些專門溫火燉煮的小爐子,一天二十四小時幾乎都在運作。

跟楊索一樣,辛永清的家坐落台南鬧區,當時該區只有兩棟屋子有三層樓,其中一棟就是辛家,屋外的市街,天沒亮就會聽到小販叫賣,人聲鼎沸直到入夜仍未消退;但跟楊索不同的是,辛永清對於安閑園老家充滿了美好的記憶,不論是母親掌管家務還是父親的身教庭訓,透過廚房與食物,讓嫁到東京後旋即離婚、獨身一生的她,始終有個溫暖的後盾。

有人把《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喻為台南版的紅樓夢,楊索認為,以文學造詣來說,《府城的美味時光》自然是不及紅樓的,但辛永清在日本土地上回憶過往家庭在餐桌上的盛況,食材的揀選、烹調料理、花費的心力規模等,的確美好如詩,現實面的糾結也不再是辛永清的記憶重點了。

廚房,女人修心與創作的原點

和辛永清在父親羽翼下悠遊於廚房餐桌間不同,幸田文走進廚房的原因,是文人嚴父幸田露伴的要求。幸田文的母親過世得早,她七歲時就在廚房做事,並被父親要求餐餐記下「廚房帖」。

幸田露伴一直挑剔幸田文不夠細緻,他以京都女人為例,要求幸田文──幸田露伴認為,看一個女人,不是看表面打扮舉止,而是聽她在廚房的聲音;京都女人在廚房裡做菜時,聲音都很輕柔,這不是一代兩代就可以養成的。廚房是一家最重要的地方,有刀有火,怎能不小心?

除了基本動作要像個細緻女人,幸田露伴對女兒料理時也有嚴謹要求;例如烤秋刀魚要烤到恰到好處,酥脆不老。幸田文得在料理狀態最佳時上菜,讓父親與小媽品嚐,但幸田文也常覺得為難:若菜做得不好,爸爸會罵,做太好,小媽會不開心。

楊索談著幸田文的《廚房記》,嘆聲連連,感嘆幸田露伴的嚴格根本是在壓榨女兒。不過,如果沒有嚴父在背後督促,幸田文或許也不會有機會寫作。辛永清與幸田文洗手作羹湯的起始不同,家庭氣氛也迥異,但身處昭和時代,她們對料理的自我要求一樣嚴謹,廚房與餐桌也同為她們寫作的原點。楊索透過這兩名昭和女性的經驗喚回自己少時與父親賣吃的記憶,現在的她,終於能夠明白:好好為自己料理一頓飯,好好吃完三餐,這種小日子的幸福的確能夠療癒身心。

講座影音回顧

以廚房為原點輻射而出的種種:

  1. 【閱樂書店書沙龍】用文字,料理回憶:《廚房記》讀後有感
  2. 以菜餚的熱度,記憶女兒一生燦爛
  3. 看別人長得快也別氣餒,因為你跟他們不一樣,你在紮自己的根──江振誠與《八角哲學》

延伸閱讀:

  1. 惡之幸福
  2. 療癒廚房
  3. 廚房裡的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