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了這本書才明白,我們一直忽略了「勇敢教育」
群星文化執行副總編輯/李清瑞
小時候不小心跌倒,膝蓋受傷流血了,蹲在地上大哭,大人們見狀來安慰之餘,還不忘說一句:「不要哭,要勇敢,只是一個小傷口,一下就不痛了。」那時候我以為勇敢就是不怕痛、懂忍耐。
第一次一個人從學校自己走回家,大人和我說:「好勇敢耶!可以自己一個人了。」那時候我以為勇敢是除了會忍痛以外,還意謂著獨立。……
然後我們就不太談勇敢這件事了,它變成一種理所當然的標籤,被貼在某些身分和期待上。軍人和警察是勇敢的工作、揹上包包一個人旅行是勇敢的、自己創業是勇敢的……。好像選擇了某種工作職業,或是自己單獨去做了某件事,就會被認為是「勇敢」的,它象徵了一種自由、自主、彷彿得此標籤的人,不是離成功不遠,就是已得道成佛。
不過,長大之後,在社會打轉求生存,我已深深明白在做許多改變和決定是如此辛苦,活著本身已是艱難,在迷惘之時,還要被說「要勇敢」,那感覺就像被說「加油」一樣不舒服,與其說是鼓勵,不如說是有人在背後踢你一腳。
於是我常在想,勇敢是一種只要自己想,就可以擁有的東西嗎?(就像「加油」一樣,每次聽到都納悶著「油」到底是從哪兒來的?)關於人生旅程經常需要用到的這種名為勇敢的能力,我們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逃跑的士兵是勇敢的人嗎?
因為工作的關係,讀了這本史蒂芬.克萊恩(Stephen Crane)於一八九五年發表的經典作品《紅色英勇勳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說的是一位年輕人上戰場的故事。本來以為只是一本戰爭小說,可能會有些距離感,但讀著讀著才發現,這本書想談的核心重點不是戰場詭譎,而是一位青年的成長,他如何在戰場上得到屬於自己的真實勇氣。
小說的男主角亨利原本只是一位鄉村青年,對偉大戰爭故事的嚮往,使他渴望成為一名戰士,他覺得只要能讓自己上戰場,他肯定會英勇無敵、大立戰功,當他得以從軍時,他便受到家鄉親友擁戴歡送意氣出發。
原本志得意滿的他,卻在持續數日的駐防生活中磨失了耐性,等待的焦灼,對暗夜的恐懼,都讓他期待能早日開戰;但親臨槍林彈雨的戰事現場時,他卻恐懼不已,轉身逃跑了。
逃跑後的他在戰場附近遊蕩,內心想了各種理由為自己的逃跑解套,想辦法說服自己,逃跑是對的。此時的他,肯定是非常迷惘,進退兩難。直到他看到同袍身上因戰受傷流血的傷口,他由衷地感到羨慕,他認為那傷口就是一枚紅色英勇勳章;再加上他後來不小心被人撞傷,得到了一個傷口,讓他能假借此理由重新歸隊,再次衝陷沙場。然而這一次,他原本對自我的期許才真正地充滿了底氣,讓他能貫徹意志,勇敢向前,成為一位真正的英雄……
真實勇氣=經驗累積+信念堅定
透過這個故事,似乎讓我重新看懂了「勇敢」這回事,在上戰場前,亨利所擁有的勇敢只是一種口號式的勇敢,那是一種對虛幻美名的亢奮期待,或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他在駐防時的百無聊賴、在深夜感到迷惘、在真槍實彈時的恐懼、在死亡威脅下轉身逃跑、在心中給予自己的膚淺藉口,都是必要的經驗,透過這些實際的感受與內心的反覆對話,才能知道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也因此,當他看到同袍的傷口,才會領悟出那所意味的榮光,他內在的力量因此能得到釋放。
我們常掛在嘴上的那種勇敢,通常頂多只足夠我們邁出第一步。要讓勇敢的力量持久,需要透過經驗的累積,和自我對話中沉澱出自己真實的信念,才能得到一股源源不絕的能量來支持自己。那些經驗或許短視單薄、或許失敗丟人、或許苦澀難吞,但也唯有這樣,才能真實地認清自己的能力,重新擬定可行的方向,往目標邁進。
這本《紅色英勇勳章》完整地描寫了「勇敢」這種力量的特質與成份,以及得到這股力量的必要進程,足以成為吾輩人生中的指引。雖然是本十九世紀的戰爭小說,卻教會我們勇敢的奧義。
口頭上的勇敢或許能讓人一鳴驚人,但人生的旅程何其漫漫,要保持住真實長久的勇氣,必要明白從失敗的經驗中去學習,找到出路。
果然,人,不是被說一句「勇敢一點」就理所當然變勇敢了。關於勇敢,我們要學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