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四大迷思 杜書伍:台灣最大的問題在無法掌握核心概念,缺乏全面思考的習慣
整理、攝影/林宣瑋
從前有一則故事,一個老人,跟他的小孫子和一頭又老又瘦的騾子一起出去。剛開始,祖孫兩個人騎在老驢的身上,被周遭的路人罵虐待動物。當老人下來,只剩小孫子在上面時,沿途的路人又罵孫兒不孝。老人將孫子換下來,自己騎上去後,又被鄰人說虐待幼童。最後兩人實在受不了,乾脆下來用走的,路過的人還是譏笑他們太笨,為何不騎上驢子、省些體力。已經有四年沒有進行公開演講的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在日前新書《觀念漫談》講座上,就用這個祖孫騎驢的故事做為開場。
這個寓言故事淺顯易懂,原意是諷刺沒有定見的人,但若用它關照今日的社會,卻也十分貼切:那些說三道四的路人甲、乙,就是那些名嘴、學者、專家;而祖孫倆就是庶民大眾。我們需要參考周遭的聲音,幫助自已檢視想法正確與否;若都不聽,就會變成固執、封閉,但我們的社會,最大的問題往往在於「無法掌握核心觀念」,才會像寓言裡的祖孫,拿不定主意、人云亦云。
「不管別人怎麼說,他應該心裡有數。當一個人本身有思考規劃時,就可以擺脫旁邊周遭的聲音。」
「我們經常聽到很多年輕人尚未抓到方向、尋找方向,他就會聽到 A 說什麼、B 說什麼。」杜書伍回想起過年時看過的一齣短劇:「爸爸要我做什麼、媽媽要我做啥,我要考慮考慮,然後就一直在考慮考慮。」
年輕時,我們都需要聽別人的意見,但接下來,就要自己去分析、調查。知識要在運用後,才能產生價值,如此的學習也才會有功效。「學習要跟既有的東西融合在一起,這樣才會變成是你的。如果不知道這一點,那麼就是囫圇吞棗,這樣甚至導致你會誤解。」
接下來,杜書伍則是希望用不同的思考觀點,重新解讀台灣輿論常見的四大迷思。
迷思1:大學生月薪22K
大學生薪水 22K 的話題,大約已經存在 6、7 年,這個數字水準導因於 2008 年的經濟大蕭條,當時政府為了鼓勵企業,希望企業用年輕人,於是他們給企業 22K 的補助。22K 這個名詞也於焉誕生。很多人罵 22K,但是杜書伍提醒,若仔細想一想背後的運行機制,就會知道 22K 有結構上的因由。
這是個「七分上大學」、「大學自由化」的時代,政府讓所有人上大學,但不見得能將所有工作,都變成大學生能做的工作,而企業的經營模式,也並未改變。今天我們所說的 22K 工作,精準地說,就是「大學畢業生去做高中生的工作,然後拿高中生的薪水。」這種工作,若是碩士生來做,也一樣拿 22K。
再換個角度想,現在的 22K 社會,難道就是以前的 22K 社會?
長期以來,政府不斷在擴大諸如健保、勞保等的社會安全機制,並強化社會安全網,若用廣義的所得來看,我們應把所有的政府補貼、企業支出,皆納入考量,雖沒有直接給個人,但換個方式想,也是所得成長。我們可以明確看到這個總數增長的情形,若比較世界各國,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其中的差異。例如香港,它在這部分的安全保障機制就很低。
杜書伍強調,他並不是要為 22K 護航,而是要點出更重要的觀念,我們需要「全面思考的習慣」,「要把所有事物納入進來,做系統思考,而不是單點思考。但當我們整個社會不斷繞在這邊講,我們造成的是一個悲情。」
迷思2:薪資的低成長
整個社會其實是由 80% 的基層跟 20% 領導構成。組織也一樣,20% 的領導跟 80% 的員工。
杜書伍有一次去建國中學演講,聽到學生說要去國外念書,因為台灣只有 22K。他對此的解讀是,台灣學生對在台灣上大學沒信心。「但我們為何不只看前面 20% 的大學的薪資排名,不要全部比?我相信最少也有 30 幾 K 以上。」
他也關注到一個現象:當台灣的製造業從 2000 年前後開始出走後,製造業所需要的就業人口就下降。他要大家注意:「儘管比較辛苦,外界有許多刻板印象,但製造業的就業人口是好的,薪水是高的。回過頭來,服務業的薪水是低的,因為服務業的鬆散度較高。尤其這幾年餐飲特別多,很多服務業產生需要許多就業人數。」
杜書伍觀察,台灣薪資的低成長,一方面來自於服務業的低薪資,另一方面是前 20% 的薪資提高。
過去的台灣企業比較像是社會主義,總經理與基層員工的薪資都是扁平式,沒有太大差別。因為台灣只有 2,300 萬的人口,在地企業規模不大,小廟養不了大佛。隨著國際化的趨勢,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需要更高的能力,因此需要更多更好的 20% 領導人才,而競爭越激烈,20% 的薪資也是會持續拉高。然而,這種現象企業不會說,名嘴、學者也不會說,未來薪資只會加在更有能力的人的身上。當 20% 的人薪資提高了,80% 的人也就相對地下降了。

迷思3:不作品牌沒有未來?
大家一直有個品牌迷思,政府是,民眾也是。
路人甲、路人乙一直罵,說我們的代工模式很沒有出息,從 2000 年以來,這就是一個很流行的說法。「為何會這樣?因為臺灣社會是虎爸虎媽思維,捧某一個之前,要先貶某一個。」但杜書伍想提醒大家製造業的能量,別忘了台積電也是代工! 杜書伍表示,製造業不會讓你知道他有多厲害,除了代工之外,運籌也很厲害;現在有個專有名詞,叫做 managistic(manage and logistics)。「這是我們製造業的本事。」
沒有名氣的牌叫做貼牌,有名氣的叫做品牌;品牌的背後也都是代工。正確的概念應該是整個產業供應鏈,從源頭的設計,到後期的分工、出售,每個環節都很重要。製造業是位於中端,往上拓展到零組件,而往下發展則是市場。然而,台灣是幅員小的國家,很多東西沒有經濟規模,因此必須踏出海外。當我們往上游製造發展,已經很不容易,但是要往下游走做品牌、建立市場時,到別的國家侵門踏戶,不但困難,更需要龐大資金。
杜書伍說得直白,路人甲、路人乙常把企業當做 superman(超人),他認為這種概念是錯誤的,品牌真的那麼好賺?品牌倒了多少家?「聯強雖然經營品牌,但我們不僅限於臺灣,若我們只在臺灣,那就是 small potato。」但聯強背後耗費多少心血經營國際市場?這當中有太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血汗,也需要一些運氣。
「我要強調的是:整個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存在,只是看你想要怎麼經營他?我們做事情時,經常一行怨一行,別人都比較好。但我們周遭一直有這種錯誤觀念,一直留在悲情。永遠都覺得不趕快跟上就不行。反正這環境就這樣,反正都沒希望了。」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迷思4:新創等於好?
每一個產業都有存在的價值,都有發展的階段性。所有產業發展都會呈現 S 型的趨勢,行業可能要醞釀、變革,累積到某種能量時,就會快速成長。先不談未來產生什麼新的行業,所有的產業,都得經歷這個過程。換句話說,任何一個既有的產業,不論是傳統或是新創,也都各自有發展空間。只是有的處於醞釀期,有的正逢高速發展期,我們不能說他在醞釀期就沒前途,高速發展期就好。
「就像開車,當你在某個車道時發現自己車道很慢時,就會想要換車道,到換了之後,又常發現原本的車道速度又變快了」
經濟的目的是讓每個人就業,所以就業率很重要。科技讓產業更有效率,但是人越用越少,因此需要創造新的工作讓大家就業。然而,並不是每個新創的東西一產生出來,就能讓大家穩定就業。站在國家立場,社會要不斷創造新的行業出來,經濟才能發展。但一將功成萬骨枯,成功的背後,又死了多少人?
杜書伍認為:「我們不一定要迎合新的東西,不要當大家鼓吹什麼時,就奮不顧身地跳進去,」而是要看自己有沒有能耐將原本的東西做到最好?此外,注意潮流、趨勢,也不意味著就要放棄原有基礎,「成果是積累出來的,不是從這個行業跳這個行業跳這個行業,這樣什麼都學不到。」
用不同的角度思索問題,也是一種訓練
- 翟神教你這樣想:禮貌不是問題、分數不是標準,突破框架才能看到真核心!
- 看別人長得快也別氣餒,因為你跟他們不一樣,你在紮自己的根──江振誠與《八角哲學》
- 郝明義:不能相信換個總統就能解決問題──記《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演講
- 【我的自慢書單】嚴曉翠:遇到問題我就去逛書局,有答案的那本,就會來到你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