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江湖上來的‧該走回江湖──讀《華麗的告解》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att Brown

【果子離群索書】江湖上來的‧該走回江湖──讀《華麗的告解》

曾經有那麼一段時期,我超想去《中國時報‧開卷版》工作。因為喜歡書,喜歡出版新聞。當時《開卷》最常出現的記者名字,一個是徐淑卿,一個是董成瑜。我每周讀《開卷》,仰望她們的名字。後來兩人離開了。徐淑卿去大塊出版社。那時候部落格正興盛,徐淑卿每天寫部落格,我每天看。部落格裡動輒提到一個死黨,咩仔。老是咩仔長,咩仔短,好一陣子才知道,咩仔就是董成瑜。

而董成瑜,惜墨如金,動向不明,日後知道她在《壹週刊》負責藝文組,偶爾御駕親征,寫起採訪稿,年復一年。今年,《壹週刊》的人物報導文章結集出版,是為《華麗的告解》。

董成瑜出書前有些遲疑,擔心昔日寫的報導過了時效。有此疑慮是應該的。我近期整理剪報舊雜誌,頗有感概。許多人物,當年不可一世,卻不堪歲月的檢驗。侃侃而談經營理念的企業家,原來是官商勾結的經濟罪犯;滿懷理想的政治明星,變成軟體變色龍。而若干當年富有爭議的議題,到現在早已視為理當然連討論都不必了。所以為什麼舊報紙不能像舊書一樣有其市場?為什麼有時效性的雜誌二手書店只收半年內的?過了,事過境遷,春夢了無痕,一時話題沒人感興趣了。

但《華麗的告解》卻很好看,不是泛黃紙頁的集合。魅力在哪裡?

的確,書中有些採訪稿時空過去很久了,說來神奇,事隔多年(真的多年,有的甚至十幾年前了),讀來隔閡感卻不大,何以故?一來,這些採訪稿,受訪者談的不是當下所做的事,而在回顧這半生、這輩子走過的路,是個人生命史的一部分,是已經發生的事。一個人往後容或或有不同發展,但個人歷史就在那裡,再怎麼回憶點點滴滴,它就在那裡。這跟一般媒體著重在對方當下的事件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會扔掉舊報紙、過期雜誌,事過境遷不想再復習裡面刊載過的人與事,但在董成瑜這本書裡,仍然讀得津津有味,儘管有些人物離世了,過氣了,或昨是今非,仍然引起我們的興趣。

另一個原因,每篇開頭,在標題與照片之間,在正文之前,會有一兩頁,以不同字體,如雜誌報紙常見的,以BOX形式呈現的採訪花絮。這些文字是為出書而補寫的,主要是受訪人物的最新進度或綜合印象,有點「後來怎麼了」的味道。在勾勒形貌、捕捉特點之餘,也以今昔對比,凸顯世事浮雲、滄海桑田之嘆。是補遺、update,也有點《史記》太史公曰(或通鑑臣光曰)點評。字數不多,寫得好的幾篇,頗有畫龍點睛之效。

最特別的是,除了正文前的更新補遺,還有更新的版本刊在書本之外。在《壹週刊》專欄【董成瑜隨想】,若干散篇便為幾位書中人物作的進一步側寫。

例如〈如何與黑道聊天〉一文,描繪與陳啟禮這位喊水會堅凍的人物會面時,現場凝結的空氣。

這種「有知識的流氓」最難寫,他們白的時候很白,黑的時候很黑,但採訪時只會看到白的一面,黑的一面看不到,感覺不到他是黑道的人。這樣能採訪到什麼?他的黑只有表現在採訪記者自己的投射,以及周邊的人(如小弟)的反應,或這位大哥的小動作。董成瑜最厲害的地方就是觀察細微、感受細膩。如這篇,她寫道:

陳啟禮也很知道如何操弄別人情緒,上一分鐘還說故事自嘲,笑得很迷人,旁人便也很放鬆地跟著笑,但下一秒,我問到他不願談的事時,那笑容便迅速褪去,臉暗下來,此時,那種想像的暴力便出現了,我只好默默換一個問題。

從如沐春風到寒流拂面,其中的翻轉,就是黑道大哥黑白無常的個人特質。何況董成瑜還用了「想像的暴力」一詞,為現場感添加更多想像的空間。

更精彩的在下一段:

陳啟禮的父親是軍法官,從小嚴格訓練他,除了體能,還要求他背經書。前一晚耐心向他解說,第二天他若背不好就打。因此到老他都記得很多小時候背的文章。談話間,他認真說到「筍(ㄙㄨㄣˇ)子」說過某話,我幾秒後才想到他講的是「荀(ㄒㄩㄣˊ)子」,我反應算快,沒笑。六十多年來都沒人敢糾正他,想必黑道中人也與我一樣知所進退。但後來想想,這反而證明了這真的是他小時候讀的。小孩反叛父權的方式,就是把荀子唸成筍子,念久了就改不過來了。

這一段既表現出受訪者的善於言詞,也顯示記者敏銳的觀察與研判。個人認為,本書寫最好的兩篇,除了陳啟禮,另一篇便是黎智英(第一篇)。董成瑜寫帶有江湖氣的人物特別好,我懷疑董成瑜絹秀外表、雅緻文氣之外,隱隱流有蠻子血液,是以長於捕捉他們的特點,剪影特別傳神

或曰,人物報導豈不容易?像撞鐘一樣,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受訪對象若歷練豐富、生命故事精彩且願意敞開心胸而談,採訪稿自然好看,反之碰到生平平淡、口才差又不配合,則採訪記者文筆再好,只能空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這樣講,一半對,一半不對。對,可見於本書林青霞與陳啟禮的強烈對比。不對在於,採訪不是有聞必錄,不是會議紀錄,也不是一問一答(雖然本書裡王家衛採取這個模式)。採訪,像紀錄片導演剪接取捨之艱難,如何擷取訪問內容是一門功課,而問答之外,臨場的應變,串場的動線,全憑個人功力,至於撰文時對人物的刻畫,對現場的描述,更是考驗。

本書也有綜合資料寫成的,如陳定南;也有隔空未見面的訪談,如林青霞,這些終究隔了一層,精氣神沒出來。最好的幾篇都是現場面對面所作的採訪。董成瑜把採訪現場的氛圍,人物的舉手投足、顰笑之間,以及對其肢體語言的解讀、記者當時的感受,都寫活了。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受訪者重要,採訪者也重要:

  1. 如果當年國民黨沒有敗走臺灣? 陳冠中用《建豐二年》烏有史重構新中國
  2. 「你的快樂跟其他人不一樣,其實也沒關係。」──專訪《當代寂寞考》作者馬欣
  3. 變動的媒體時代,更要從基本的《編輯七力》做起──專訪資深媒體人康文炳
果子離群索書

延伸閱讀:

  1. 史記一百句
  2.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