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創作妖怪故事時,想想「我為什麼會在這個島上?」──專訪《怪物們的迷宮》作者何敬堯
文/犁客
「日本作家京極夏彥說過,研究日本妖怪,就是在研究日本人的心性。」何敬堯說,「我很認同這個說法。」
已經出版《幻之港:塗角窟異夢錄》、《怪物們的迷宮》兩本短篇小說集的何敬堯,對臺灣的妖怪傳說及恐怖故事十分有興趣,在這兩本作品當中,可以明顯看出他對這類題材的喜好與野心;換個角度講:何敬堯會開始寫小說,原來就打算要寫這些類型的故事。
「我的小說閱讀是從日本推理作家開始的,」何敬堯回憶,「念臺大外文系的時候,我開始讀宮部美幸、京極夏彥、三津田信三等人的推理小說,十分入迷,後來也開始讀芥川龍之介等人的文學作品。」
大量閱讀之後,不免想要自己試試。何敬堯原來想的,是類似京極夏彥或芥川龍之介作品那樣帶著歷史氛圍的故事,「我想寫發生在某個歷史背景中的推理故事,或者是在故事裡帶入臺灣的歷史,」何敬堯道,「但真的要開始寫的時候,我忽然發現──自己對臺灣的歷史好陌生啊。我根本不知道有哪些史料可以應用、這裡發生過什麼傳說。」
因此之故,大學畢業之後,何敬堯轉了個彎,改念臺灣文學研究所,「說是研究臺灣文學,其實更像是一個把歷史、人類學和文學等等科目全都混雜在一起的系所;」何敬堯笑著說,「我原來就很認同京極夏彥對妖怪的說法,所以對臺灣的妖怪也很有興趣。」
《幻之港》與《怪物們的迷宮》
以妖怪故事為主的《幻之港》在2014年年底出版,書中收錄五篇短篇小說,時空背景發生在虛構的十八世紀末臺灣中部港口塗角窟;以都市恐怖故事為主的《怪物們的迷宮》在2016年年中出版,書中收錄四篇短篇小說,時空背景發生在虛構的現代臺灣北部都市盆城。「雖然出版時間隔了一年半,不過這兩本書其實是交錯著一起寫的;」何敬堯說明,「當時我規定自己:寫完一篇從前歷史的,就要接著寫一篇現代的。」
何敬堯對同時創作的《幻之港》與《怪物們的迷宮》採取不同的寫作策略,「《幻之港》的故事是從創作當時找得到的妖怪資料去發想的;」何敬堯解釋,「《怪物們的迷宮》則想要嘗試刻意避開妖怪、但仍能創造出恐怖感的敘事方式。所以後來我想到可以從新聞事件發想,在創作的過程中透過一些變造,讀者不見得還讀得出原來的新聞事件,不過我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我想表達的懸疑與恐懼。」
比較不同時空背景的創作經驗,何敬堯比較偏好歷史場景,「因為已經讀過大量歷史資料,所以我發現自己寫歷史故事時,掌握得比較得心應手;現代場景的掌握度反倒還在嘗試,不過寫現代場景的故事可以寫得比較快。」」何敬堯說,「我希望可以用歷史小說為原點,發展各種類型作品,這也是讓讀者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歷史啊。」
從歷史與妖怪中尋找自己
對歷史小說的諸多可能性及對妖怪的興趣,何敬堯不只是嘴上說說。「我這幾年閱讀大量從1624年到1945年這一百多年間與臺灣有關的古文書,包括中央研究院的《臺灣文獻叢刊》,這幾乎可以算是臺灣的《四庫全書》了。」何敬堯講得認真,「我從這些資料裡頭,已經整理出一百種以上的臺灣妖怪、兩百則以上的鄉野奇譚。」
「我希望經過整理之後,這些古文資料可以變成更通俗易懂的普及讀物出版,不要只是難讀的學術論述;」何敬堯將這些資料分門別類、建立系譜,但並不打算藏私,「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創作者拿這些歷史資料來當作材料,寫出屬於我們的奇幻故事。」
十九世紀後半,歐洲人小泉八雲因為喜愛日本文化,娶了日籍妻子,用英文記錄了從妻子口中聽來的日本民間故事,譯成日文後成了現代日本怪談文學的鼻祖;而持續研究古籍紀錄,並且重新編寫臺灣的妖怪與奇案,何敬堯想做的事,彷彿當年從歐洲到日本的小泉八雲。「我覺得妖怪是藏在人的潛意識、表層下面的東西,」何敬堯道,「我想藉著創作談妖怪的故事來研究臺灣,想想『我為什麼會在這個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