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時會發現自己天生的侷限,也會找到自己的出口──專訪《傳統攀登》作者易思婷
照片提供:易思婷

攀岩時會發現自己天生的侷限,也會找到自己的出口──專訪《傳統攀登》作者易思婷

文/犁客

「我喜歡武俠小說,」易思婷笑著說,「所以運動時常會想到武俠小說裡那些武功心法。」

綽號「小Po」的易思婷從小就是個會讀書、擅考試的女孩,高中念的是北一女、大學念的是臺大資訊系,還到美國常春藤名校賓州大學拿了博士學位。「我運動很差,就是很會念書;」易思婷回憶,「而且國內的體育教育時數不長,沒法子長期訓練、培養學生對單項特定運動的喜好。其實,體育課還常常被挪去上別的課咧。」

環境及家長期待都有意無意地減少了易思婷接觸運動的機會,到美國攻讀博士之後,她開始想要嘗試運動。「其實也是因為我本來就喜歡到處跑,所以有人說要去滑雪、登山之類的,我就會跟;」易思婷說,「對了,也有去玩激流獨木舟。」

「獨木舟」加「激流」所產生的巨大耗力想像,在易思婷親自試過之後就不復存在。「划獨木舟是順流,其實不花什麼力氣,遇上激流才需要出力應付,」易思婷解釋,「而且也不是用蠻力,而是要觀察水流,因勢力導,就像武俠小說的那樣。」

不一樣的道路 A Different Path from David E. Anderson on Vimeo.

開始攀登!

為了要去爬山,易思婷先到人工岩場練習運動攀岩,但很快就沒了興緻,倒是在某次與朋友去划獨木舟時,去了趙天然岩場嘗試傳統攀登,才讓她認定:這是我最想要做的事!「傳統攀登其實是各種學問的結合啊;」易思婷說,「需要了解不同技術的核心、交互整合,才能完成攀爬任務。」

易思婷喜歡開發先前沒人攀爬過的新路線:先觀察自己要利用哪些地形哪些岩點、建構哪樣的路徑,再一一解決。「在野外有原則但沒規則,把握好攀爬的原則,其他的就要隨著不同狀況靈活組合,」易思婷說明,「剛說要結合各種學問,不過關於攀岩時用得上的架繩系統,如果讓我一對一教的話,大概兩三天就可以教完;只是攀岩需要的不只這些,還得學會怎麼使用肌肉──這比學會怎麼架設系統困難多了。」

這可不是玩笑話。「我攀岩十年了,覺得最近身體才開始甦醒。」易思婷微笑,「想可以準確地叫身體要怎麼活動、做出自己想要的動作,一定需要紮實的基本功。」

要攀好,就去攀

當初開始決定練習傳統攀登的時候,易思婷的確下足功夫。「我就會念書嘛,既然開始學攀岩的時間比較晚,自己又是個學院派,所以上課啦、讀書籍資料啦、學習各種相關理論啦,我都很用功;」易思婷道,「雖然很用功,但實地攀爬時就是比較差。其實要把岩攀好的方法,就是去攀岩。」

攀岩時會發現自己天生的侷限,也會找到自己的出口──專訪《傳統攀登》作者易思婷
照片提供:易思婷

雖然一開始對人工岩場沒什麼興趣,但易思婷2015年也開始定期重回人工岩場。「主要是在人工岩場的岩點和路線經過設計,訓練比較有效率,對姿勢、技巧和力量而言都很有幫助;」易思婷表示,「在人工岩場我大概有75%-80%的時間在練技巧,其餘鍛煉力量。」除此之外,易思婷也搭配其他運動,「主要是想讓身體其他部分的肌肉平衡,避免運動傷害。」

不過對易思婷而言,攀岩終究是個特殊的運動。

下次再來!

「攀岩的路線有難易級數,但每個人爬的時候,感覺不見得會和標定的級數相同──這是攀岩很特別的地方:有些難易是非常主觀的,可能會與身高、手腳的長短、抓握的能力與身體的柔軟度等等有關。」易思婷解釋,「攀岩不像其他運動,沒有哪種體形在攀岩裡佔有絕對優勢。同一條路線,別人的攀爬方式自然可以參考,但自己要怎麼做,得要自己去試出來。」

也就是說,攀岩真正在檢視成績時,要看的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這回的攀爬有沒有進步。「每個人都會在爬的時候發現自己天生的侷限,但也就因此找到自己的出口;」易思婷笑著說,「這很像一種『可以克服』、『剛剛好』的挫折,每回試著突破,都覺得有進步,不用和別人比,得失心也不會太重。」

國內相關的攀岩書籍不多,有鑑於此,易思婷努力寫了包括《一攀就上手!基礎攀岩一次就學會》及《傳統攀登》等幾本書,分享自己的經驗,希望更多人能體會這種運動的特別。但是,大多數還沒嘗試的人,心裡真正擔心的,其實都是:如果我爬不上去、墜落了呢?

「Fall了?」易思婷眨眨眼,爽朗地笑了,「下次再來就好了呀!」

攀岩時會發現自己天生的侷限,也會找到自己的出口──專訪《傳統攀登》作者易思婷
照片提供:易思婷

運動的真正重點不在肉體,在心:

  1. 想要有效鍛鍊抗重力肌和大腦,做這個運動就對了!
  2. 我真心希望摔角從頭到尾都是假的,因為這樣,死亡跟意外就可以不是真的
  3. 我要文案你!──不被世界控制的生活方式,專訪《文案力》作者盧建彰

延伸閱讀:

  1. 一攀就上手!基礎攀岩一次就學會
  2. 傳統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