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狗仔回憶錄其三:黎智英和村上春樹都這麼說!
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黎智英發下一張署名(Jimmy Lai)的講義,用他略帶喜感的港式國語,幫我們上了一堂編輯課。
話雖如此,不過現在看著這張發黃的A4紙,我卻怎麼也想不起來,那天他到底說了什麼,以及其它相關的細節。
我是習慣隨手記筆記的人,紙張上卻沒有任何摘記,我想,黎智英應該只是發下來給我們參考吧,或許也簡單地說明了三兩句。
當然,十五年後回頭來看,這份講義至少還是透露了《壹週刊》編輯作業的二個重點。
一、 跨界整合:
「編輯、記者、資料編輯與攝影腦力激盪:如何做到?」、「小組每天舉行簡短的追蹤會議:進度到哪了?」、「整理材料、照片、初稿,腦力激盪,重新調整故事焦點。」
相對於記者單打獨鬥的傳統作業形態,《壹週刊》則更重視團隊作業。黎智英從一開始就不厭其煩地強調開會(腦力激盪)的重要性,相應的,編輯部大大小小的會議室也有七八個吧。
他總是說:「有問題就馬上開個會解決嘛,五分鐘也好!」當然,注重效益的他也不忘提醒:「開會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不是來聽某人發表人生感言的!」
二、 改寫:
「剔除、加強材料讓故事精益求精:戲劇性在哪?」、「初稿、二稿,甚至三稿:故事如何能說得更好?」
核稿多年,依然常見有些記者寫完初稿後,自己連再看一遍也沒有(句法不順、文意不明,甚至段落最後是逗號,語意沒有結尾),就交稿了,更遑論改寫。
而《壹週刊》的改寫是「初稿、二稿,甚至三稿」,其實不止啦,我就知道有人改過七次的,改到痛不欲生!
順便一提,村上春樹在《身為職業小說家》一書中談到「改寫」時說:「重要的是重新改寫這行為本身。作家決心『這裡要改寫得更好』,在書桌前坐下,開始動手修文章,這種姿勢本身就擁有比什麼都重要的意義。」
的確,會不會一再改寫稿子,這是區分專業寫作者的重要標準之一!
其實,黎智英很少「解析」編輯,他如果可以稱職地督導編輯部,憑的是身為一位專業讀者的敏銳直覺。
開檢討會時,他會說:「這篇寫得很平,人物的格性沒有寫出來!」、「這篇沒有料,要素應該更豐富一點!」、「這篇寫得還不錯,但不夠緊湊,少一頁會更好看!」
還有一次,翻到我負責的文稿時,他說:「下次再出這種稿子,就應該有人走(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