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不用「服侍」作者,甚至不用「服務」作者
Photo Credit: Unsplash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不用「服侍」作者,甚至不用「服務」作者

如果可能,編輯人要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文學刊物的編輯就要迷戀文學,財經刊物的編輯就要熱中財經,生活刊物的編輯就要能享受生活⋯⋯。

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編輯人才能隨著時間積累這個領域的知識,進而成長到得以和作者一起努力,最終為讀者提供最好的文稿。那些無法喜歡自己領域的編輯人,往往就只能原地踏步;日子一久,甚至還會散發一股酸腐之氣。

不能喜歡自己工作領域的編輯人,最大的工作危機是他全然無法欣賞作者的作品,更遑論欣賞作者全力以赴的意義所在。

好的編輯人能客觀地判斷作品的好壞,他最喜歡的稿件,就是幾乎無須動手修改的作品;甚至幸運地,成為一位全然樂在其中的欣賞者。

不好的編輯無法客觀地判斷作品,他老想著修補別人的作品,雖不是以沒事找事的忙碌,來證明自己的工作價值,但至少心態上是不夠開朗的,像個不情不願的登山客,抱怨這個抱怨那個,而無心欣賞沿途的風景。

這當然不是說,編輯就要「服侍」作者;不,編輯甚至不在「服務」作者,一個好的編輯人是要與作者並肩而行,並鼓舞作者的信心,以協助作品抵達讀者最可能的內在。(當然,這要作品本身含有足夠的能量才行。)

這就要求編輯人對作品涉及的領域,具備相當的知識。在專門的領域,編輯的知識往往不若作者,但至少要有能與作者「對話」的能力──可以提問、可以建議,甚至可以說服。

但另一些屬於「編輯的知識」,好的編輯人卻決不能妥協。好的作品內容,敞開了讀者的心扉;而好的編輯,則關係著作品能抵達讀者內心的何處。

在這其中,「清晰度」是一位好編輯必須向讀者保證的首要品質,編輯決不能讓自己都不明白的東西印出去。

編輯不是內容生產者,但某種程度而言,卻是內容文字(影像)的再生產者──他修剪贅詞,使文字簡潔;他將雜沓的長句分成短句,使語意明朗;他能讀懂文本,使敘述邏輯清晰,甚至建議作者增刪部分內容。當然,他也釐正了錯別字與標點符號。

總之,一個好編輯首先在心態上要能懂得欣賞作者的努力,其次則是能以編輯專業找回作者遺失的客觀眼光,並鼓舞作者前進。只是,這些都是在你決定不退稿之後的事了。

PS.這是一般論啦,書、雜誌、網路的作業生態差別很大;這也是理想論啦,現實世界身不由己的多,但「理想」卻能照映我們現實的相對位置。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你以為的編輯,和你不知道的編輯:

  1. 要結交作家朋友,就去當編輯;要樹立作家仇人,也去當編輯
  2. 從主持讀書會到自己當編輯──那些熱愛閱讀的明星們
  3. 身兼小說家與出版社主編,她提出警告:「作家最好不要當編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