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每個閱讀都有個自己──但「自己」是誰啊?

康文炳

康文炳的最新文章 (more...)
-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詹宏志:「當未來的可能性已經很少了,人就會不由得回望過去」 - 2017-12-27
-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每個閱讀都有個自己──但「自己」是誰啊? - 2017-11-29
-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不用「服侍」作者,甚至不用「服務」作者 - 2017-11-15
「每個閱讀都有個自己」,閱讀不應跟著名人、名著走,更不應跟著流行話題走;深刻的閱讀,必然要扎根於自我內在的需求。
從這個角度看,所有的閱讀都應該是為自己而讀,這殆無疑義,但問題是:「什麼是自己」?
的確,生命是一條川流不息的長河,「自己是誰?」彷若無可捉摸的天問。
但從閱讀的角度觀察,閱讀不止繪示著我們走過的生命軌跡、標定了此刻生命的位置,其實也已隱約指引著生命可能的下一步走向。
生命的軌跡因人而異,但作為人類整體觀之,生命也自有它內在的規律。「自我意識」成形後,人的一生不外乎在處理「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神的關係」。
粗分六個「生命歷程」,對應六種閱讀關係;更深一層看,閱讀其實正是呼應了生命階段的內在價值需求。
生命歷程 | 年齡 | 價值需求 | 閱聽 | 生活 | 生命課題 |
幼年期 | 0-6 | 安全、信任 | 音樂、母親的低語 | 被照顧、被撫慰 | 自我的形成 |
童年期 | 7-12 | 自信的培養、獨立的準備 | 童話 | 遊戲 | 自我的形成 |
青春期 | 13-24 | 自我價值的建立、生命意義的探索 | 文學、人文歷史、科普 | 旅行 | 處理人與自己的關係 |
成年期 | 24-45 | 掌握世界、追求成就 | 工具書:職場、人際、心理 | 社交、健身 | 處理人與人的關係 |
中年期 | 45-60 | 接受自我 | 養生、心靈 | 親近自然 | 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 |
老年期/td> | 60-80 | 放下自我 | 宗教 | 公益活動 | 處理人與神的關係 |
不幸的是,生命價值需求一層堆疊著一層,我們錯失了前一層,後一層的構築就凌亂了。
失落了「童話」閱讀,若生活層面的遊戲也被剝奪,那童年期自信的培養與獨立的準備,必然是殘缺、扭曲的。(這是小學教育的失職!)
失落了「文學」與「人文歷史」閱讀,若生活層面的旅行也被局限,那青春期的自我價值的建立與生命意義的探索,必然也是模糊、徬徨的。(這是升學主義的危害!)
於是,當成年期必須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時,不成熟的自我價值感,令人們在社會職場生涯傷痕累累。於是,許多人不是退回文學的閱讀(外加辭職去旅行),重新探索「人與自己的關係」;就是提早跨進「中年期」和「老年期」的閱讀與生活,探詢心靈、皈依宗教。
當然,那些全心擁抱職場競爭的人,其汲汲營營的工具書閱讀,也難免沒有人性價值扭曲的成份。
我們在閱讀中漂泊,那是因為我們在生命中流浪。
在我看來,這是無解的。但我們也只能持續閱讀,不然我們還有什麼可依託的?正因為生命疾風驟雨、沉淪低迴,閱讀依然會是我們人生避風的港灣,冬夜的爐火,荒野的指南。
也許,生命盡頭的閱讀,仍將如清風吹拂兩袖,讓我們得以放下自己,學會接納生命中所有的殘缺與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