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你知道「世界為什麼存在」嗎?
如果你考上哲學系,進到大一,大部分的系所應該會為你準備至少這些必修課:
- 哲學概論
- 邏輯
- 哲學史
- 倫理學
- 知識論
- 形上學
這些課程之所以是必修,是因為它們身為許多進階哲學專題的基礎,提供了常見且必要的先備知識和初階訓練。這些基礎課程當中的一些,即使是沒有唸過哲學的人,看課名大概也能對內容猜出一些東西,例如「邏輯」是在教怎麼思考(其實是在教怎麼做推論運算,不過夠接近了)、「哲學史是在教哲學的歷史」、「倫理學」是在教道德(的哲學思考)。即使是一般人不熟悉的「知識論」,也有一貫的主軸可以介紹:是在討論知識——人如何「知道」事情。如果你身為哲學系學生,處於一個需要跟門外漢介紹哲學的位置(例如新生說明會,或者台大杜鵑花節),對你來說最難處理的,恐怕是有人問起「那什麼是形上學?」了。
那什麼是形上學?
形上學很難以一言貫之。在學界人士常參考的史丹佛哲學辭典裡,形上學(metaphysics)條目的第一段劈頭就寫:
「要說形上學是什麼,滿不容易的。」
(It is not easy to say what metaphysics is.)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並不是因為凡是哲學領域都難以界定,因為知識論(epistemology)條目的第一句是
「狹義來說,知識論主要研究知識和有好理由支持的信念。」
(Defined narrowly, epistemology is the study of knowledge and justified belief.)
若硬要找對於形上學的一般性描述,我會這樣說:形上學主要研究「這世界上有哪些東西存在」以及「這些東西是什麼東西」,不過如你所見,這樣的說法解釋力滿有限的。
身為哲學普及人,我很難說明形上學是什麼,在教學現場,最多也只能列舉「自由意志」、「同一性」等等問題,並盡量說明它們跟上述兩種一般性描述的關係,期待對方自行領悟。
形上學是一門很難說明他是什麼的學科,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引進《世界為何存在?》的大塊文化實在是很勇敢。
《世界為何存在》與形上學
霍爾特(Jim Holt)是《紐約客》和《紐約時報》的長期撰稿人,常見的寫作範圍包括科學和歷史。我們不需要對這個人瞭若指掌,或許你可以簡單將他理解成一個普及作家:在主流媒體上把艱難的學術研究「翻譯」成一般人可以理解的狀態的人。
身為普及作家,霍爾特在幾年前開始處理這個問題:
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東西存在,而不是什麼都沒有?
「這什麼怪問題?」如果你這樣覺得,或許可以試著這樣想:
首先,這個世界──這一整個宇宙本身——是一直存在的嗎?如果是的話,代表這個世界在時間上可以無限回溯,不會有像是大爆炸那樣的「開端」。確實,許多科學家相信宇宙始於大爆炸,而且他們掌握許多如此相信的好理由,例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然而,即使我們手上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宇宙在時間上有個開端,這似乎也不會讓「一直存在、在時間上可以無限回溯」的宇宙變得比較合理。
但反過來說,如果宇宙並非一直存在,而是有個開始,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那,是怎麼開始的?」當我們把宇宙定義成所有存在物的總和,就代表:要說明宇宙的開端,我們必須說明「不存在」如何可能變成「存在」。
在哲學上,「世界為何存在?」的問題被歸類為形上學,畢竟形上學是負責討論「存在」的領域。不過,這個問題在一般形上學課本裡,並不常佔據大篇幅,甚至常常直接缺席。這個現象或許跟歷史有關,或許跟學界潮流有關,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臺灣引進一本書,專門討論(已經很難以推廣的)形上學裡的一個冷門題目,這真的是非常hardcore的事情!
《世界為何存在?》為什麼有趣
「世界為何存在?」是個跨領域問題,至少涉及物理學、神學和哲學。而霍爾特也確實廣泛閱讀了這些領域的文獻,並訪問了許多當代學者,如物理學家多伊奇(David Deutsch)、溫伯格(Steven Weinberg)、潘洛斯(Roger Penrose)、神學家斯溫伯恩(Richard Swinburne)以及哲學家帕菲(Derek Parfit)、葛蘭邦(Adolf Grunbaum)等等。
在《世界為何存在?》裡,霍爾特整理了這些人的立場和論證,用順暢的順序鋪陳出來。這些思想家的意見,當然無法代表學界關於「世界為何存在?」的完整看法,但霍爾特三百多頁的整理,足以成為一趟「世界為何存在之旅」,滿足想知道「這個問題到底在問什麼?」、「所以世界為何存在?」、「是什麼使得世界並非一片虛無?」的人的好奇心。
嚴格來說霍爾特並非學者,而是有經驗的普及寫作者,但或許也因為如此,他對於「『世界為何存在?』這種抽象問題及答案需要如何表達,才能讓一般人理解得更好」掌握得非常好。在書中他面對各領域的一線學者,就像在神奇寶貝的世界穿越草叢一樣,訪談當中不時就冒出需要半學期研究所課程才能講清楚的專業概念或前提,但他總是有辦法藉由寫作安排進行恰當整理,讓讀者不需要實際花費代價掌握那些知識能力,也可以大致上了解學者提出的主要論點,以及這些論點堅強、弱勢以及有趣的所在。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這本討論非常抽象問題的書,有辦法成為紐約時報2013年的bestseller。
總體來說,《世界為何存在?》是本盡了力並且達到好成果的書,只要抱持耐心和好奇,你不需要有物理學或哲學專業,也可以掌握書中約莫八成的論點,並且理解各種不同立場互相碰撞之處。
*感謝洪偉給本文初稿的諮詢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