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摔是假的,但痛是真的──讀《擂台旁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Happy Worker

【果子離群索書】摔是假的,但痛是真的──讀《擂台旁邊》

我喜歡武術,但我不是摔角迷,僅小學六年級那年,在電視上看過日本摔角節目。那節目好不容易引進,可惜爭議很多,媒體批評聲浪不斷,主要的抨擊點無非殘忍暴力,造成不良影響。有觀眾看到暴斃,有學童模仿摔角動作霸凌同學。不過當年的我,不像成長後看摔角會覺得殘忍,可見年輕氣盛,心性比較硬狠。

摔角節目不久就停播了,從此我印象裡,摔角就等同於豬木、馬場。直到近一二十年,拜有線電視之賜,在一些頻道看到美式摔角。這一看困惑奇多,怎麼比賽規則行同具文?各種犯規動作紛紛出籠,裁判毫無威信,無法控制比賽,無法規範摔角選手的不當言行,且時而成為箭靶,挨打挨罵遭羞辱?比賽形同兒戲。怎麼回事?

有惑不解,以致近幾年以美國摔角為主的摔角節目,我看不下去。讀林育德《擂台旁邊》,恍然大悟,原來是套好的,一切都是表演,選手、經紀人、裁判全按劇本演出。

擂台旁邊》可能是台灣第一部以摔角為主題的小說。讀此書,一方面藉換起看電視摔角節目的記憶,一方面釐清對比賽不公不義印象的疑惑。

讀了林育德的文字,才知道,摔角界有一種TLC賽,可合法使用桌子、鐵梯、鐵椅砸向對手(TLC是這三者的英文縮寫),打到桌子爆裂,鐵梯彎折,鐵椅斷腳。難怪使用道具傷人的選手,不會被判出局,不會被禁賽。

原來都是說好的啊。但比賽可以這樣嗎?關鍵在於,不是競賽,只是表演,誰勝誰負早已安排好,結束的時機、方式,都講好了。血流滿面是特效,兵兵砰砰是音效,一拳一劈是借位,和武打電影一樣,選手各有正反派,各有角色設定,人人身上都有故事,比賽前中後,都有編好的劇情。經過宣傳,讓觀眾看得血脈僨張,熱血沸騰。

你若不明瞭套招表演的幕後真相,把摔角當作奧運跆拳道比賽觀看,怎麼看得下去?

或說,電影、魔術、A片等等,不也是假的,套好的,何以大家看得津津有味?但不太一樣的是,戲劇以「已知為假」為前提,只有稚童才會以為電影演的是真實狀態,也就是說,若摔角一開始便宣揚為表演性質,便一切安好。然而不是如此。《擂台旁邊》因此有一篇〈橘色播報員消失事件〉提到一位徐主播(直接講,就是職棒比賽主播徐展元),他對職棒假球深痛惡絕,因此對摔假的現象同樣排斥,代班播報時出之以訕笑口吻,引起摔角迷反彈。

我能理解徐主播的處境。雖然說,摔是假的,但痛是真的,不小心死在擂台上,身體受傷癱瘓,也是真的。雖然有個漂亮的說帖:「摔角的藝術,在於如何把摔角手扮演的角色,用身體或其他方式把要舖陳的故事,確實傳達給觀眾。」但要說服自己,眼前的比賽,拚死拚活,其實是表演,還是很難。

或許人生的智慧不夠,至少比起林育德筆下的阿嬤,睿智差太遠了。〈阿嬤的綠寶石〉裡的阿嬤,守著不斷重播的摔角頻道觀看。問知不知道摔角其實是摔假的?她答:「知啊,咱看的是功夫,不是輸贏。」孫子忍不住告訴阿嬤,她最常看的摔角手Misawa早已過世了啊。以為阿嬤會有受騙上當的激動反應。沒有,阿嬤舒緩如常,反問孫兒,過世的阿公現在在哪裡?吃飽後你有給阿公捻香嗎?有啊。那就對了,阿公過身了,在神明桌,就像Misawa在電視機裡,在,不在,又如何呢?

這篇塑造出阿嬤這個哲學家般的角色,引領讀者思考,所謂真假,「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命題。

不過《擂台旁邊》的主題不是摔角的真假,固然小說裡引介諸多摔角的相關知識,主要的角色都迷戀摔角,每篇都以摔角為關鍵詞,也談論不少比賽真假一事。然而,小說裡有一分淡淡的哀傷,與摔角無關,是人生不能不面對的挫敗困頓。書中人物大部分都是東部人,他們在外地發展,卻先後從職場退出,走出校園,回到東部小城,個個都有困頓的人生問題需要解決。

儘管如此,整部小說,並非頹喪的基調,相反的,有股熱力,隱隱約約,從紙頁間傳來。小說敘述熱愛摔角的網友,成立網路論壇,熱烈縱談摔角大小事,談著談著,脫離空談,化為行動,成立摔角聯盟,捉對撕殺。他們沒有資源,沒有票房,沒有名利,只憑一腔熱血。因為熱愛,無怨無悔,多麼像籌錢印製詩刊的詩社同仁,那麼青春,那麼陽春。閱讀中不時可感受到這分激情。

順道一提,開頭〈面具〉篇,以旅館櫃台人員、應召女郎、馬伕等角色展開的故事,敘述語氣與情節安排十分吸引人,可以說林育德一出手就是個說故事的高手,也因此讓人期待他日後的發展。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其實是好寂寞的事:

  1. 那個,就是比較寂寞的人才會喜歡的事吧?──專訪《擂台旁邊》作者林育德
  2. 我真心希望摔角從頭到尾都是假的,因為這樣,死亡跟意外就可以不是真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