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瑜睡醒活在繪本裡】返校看見魑魅魍魎,嚇到只好再趕快打開繪本⋯⋯
Photo Credit: Pixabay

【陳培瑜睡醒活在繪本裡】返校看見魑魅魍魎,嚇到只好再趕快打開繪本⋯⋯

台灣團隊製作的線上遊戲《返校》,聽枕邊人工程師說是個充滿了探險、驚悚的解謎,而且他還說:「妳一定要玩,雖然我知道妳怕鬼,連日本貞子這麼不可怕的片妳都不敢看,但我可以陪著妳玩,別怕!」

天啊!這樣的邀請算是「浪漫」的在家約會行程嗎?

但看到網路上討論不斷,就連我心中的網紅朱宥勳老師都寫文章討論了,我只好抱著抓破頭皮、晚上做惡夢的心理準備,開始進入遊戲當中。

故事中最令我不想記住的當然是那兩個會讓我得重頭再來的鬼,但其餘的故事片段、場景設計、解謎橋段、台灣民俗文化,都讓我印象深刻。

結束了遊戲之後,想起幾本繪本。

我的寶貝我的愛》是一本充滿了母子之間溫暖愛意的繪本,其實小小的孩子都會追著爸媽問愛,孩子們總是希望自已被愛,雖然多數的時候、多數的家長,都會願意給予擁抱和微笑,但孩子們總是會不放心想一問再問。這本書裡的媽媽說:「我愛你,當你成功時,和當你差一點就成功的時候。」

返校遊戲中的女主角方芮欣,應該曾經也擁有過類似的家庭生活吧?但是爸爸因為有了家庭外的愛情,冷落了媽媽。女主角方芮欣的美滿家庭生活於是受到了影響,她只好將渴求美好的心緒轉移到老師身上。故事裡的她,孤單寂寞的身影,真的能夠從老師身上找到她需要的愛嗎?但是,從別人身上找愛,似乎是件困難又有風險的事情。

不如先好好愛自已?

但其實我也是長大之後才好好學習愛自已的!

因為就算是單親家庭長大的我,也還是得面對父親、阿嬤和學校老師的學習要求。而沒有間斷的高壓競爭學校生活,成績又不夠好的我,就一直認為自已是個沒有用的人,當然也就很難好好愛自已──而如此情境,似乎也是許多人的成長寫照。

在別人的眼光中、比較中成長的人,當了父母親之後,是不是就會自然而然地(甚或是刻意的)想要忘記自已曾經是孩子的模樣?因為唯有忘記,彷彿才能成為眼前自已覺得有用的成人。於是自以為完美的成人,當然會希望能夠有一個完美小孩。就像作者繪本《完美小孩》裡所描述的那樣:

「看他吃飯多有禮貌!」
「而且都不會弄髒!」
「看他玩玩具多有規矩!」
「而且都不會吵中卜中月!」
「看他睡得有多快!」
「嗯⋯⋯對啊!」

怎麼辦呢?我總擔心,一旦父母親中是如此看待自已的孩子,那學齡後的孩子似乎就只能在分數中尋找自已了。

與其如此,我更喜歡的是如同《船長與我》裡的船長那般,總是優雅但又有自信的相信著前方一定有更好的陸地在等著他們去發現。更棒的是,他總能找到和他志同道合的航行伙伴一同前去,就算船長的船是最小最破爛的!

與他同行的人,還有故事裡的主角──我。

「我」總是冷靜又直白的描述著船長所說的話、登陸後指導大家做的事情。甚至在船長覺得這個地方已經無聊又單調而急著想離開時,他也只是默默跟著移動。

故事裡的「我」,小鼠弟弟問:「到底是誰?不像那些自已有船有錢的人,『我』到底是誰?」

我用真心相信的想法回答孩子:「與其猜測他的身份到底是誰,媽媽更覺得『我』就是船長自已心裡的聲音,擁有具大自信心和力量的船長自已,於是幻化成為旅行的伴侶,一起在海上探險。」

我的孩子似乎接受了這個說法,他還說:「有可能喔!我有時候也會自已跟自已說話,告訴自已一些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事情。」

人能夠用這樣的方式和自已相處,真是一件好事!

返校裡的另一個主角魏仲廷,就像是另一個暗示:人除了自已,還會有重要他人,會在生命的關鍵時刻發生作用,產生影響。在可以被命名的世界裡,我們會稱作是「朋友」。只是在這款遊戲裡,朋友的姿態和樣貌,其實並不限定是人類或是動物。

就像繪本《藍尼和露西》。在穿過黑暗森林,彼得來到新房子,他想離開這裡,但卻無法如願。他只好「弄來」一個新朋友,名字叫做藍尼,彼得希望藍尼能夠「守護家門口的那座橋,讓黑暗的森林待在橋的那頭,待在屬於它自已的地方。」

彼得覺得有這樣的朋友,真安全,他總算可以安心睡覺了。後來為了讓藍尼不感到寂寞,彼得又「弄來」了另一位新朋友⋯⋯

生命能有以朋友為連結的成長,對於一直航行在海上的船長來說,應該也會是值得花些許力氣去經營的關係。就像小狗哥哥說的:「我喜歡像船長一樣可以自已決定方向,但偶爾我也喜歡跟同學在公園裡玩捉迷藏。」

希望有著類似方芮欣生命困擾的人們,也能在自我和他人的關係連結中找到讓自已最舒適的位置,然後就返校這款台製獨立遊戲一樣,被人看見光芒。

延伸閱讀:

  1. 我的寶貝我的愛》/星月
  2. 完美小孩》格林
  3. 船長與我》米奇巴克
  4. 藍尼和露西》阿布拉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朋友、家長,和我們一起成長的人:

  1. 那段讓我們變成我們的時光──專訪《明天還是好朋友?》作者吉爾‧勒賈帝尼耶
  2. 父母的過度保護,讓孩子的「佔有欲」愈發膨脹,成為「晚熟世代」……
  3. 家長已習慣用活動填滿孩子的生活,卻忽略了放空與無所事事,也是成長所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