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說故事的位置──為什麼史蒂芬.金不喜歡庫柏力克的《鬼店》?
Photo Credit: Youtube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說故事的位置──為什麼史蒂芬.金不喜歡庫柏力克的《鬼店》?

我最喜歡的作家是史蒂芬.金,我認為史上最優秀的導演則是史丹利.庫柏力克。正因為如此,由前者原著改編,後者負責執導,1980年上映的《鬼店》一片,自然成為了我看過最多次,同時也是評價最高的一部恐怖片。

但史蒂芬.金顯然不像我那麼喜歡那部電影。

庫柏力克籌拍《鬼店》時,原本邀請金自行改編劇本,但等到金完成劇本以後,卻又將其置之不用,另外找人重新按自己的意思改編。除此之外,兩人的合作過程更是摩擦不斷,對於何謂「恐怖」,見解似乎也同樣南轅北轍。金甚至曾在公開訪談中表示,庫柏力克版的《鬼店》是一部「想得太多,感性太少」的電影,因此使這部電影無法達成恐怖片理應帶給觀眾的感覺。

然而,兩人之間因這部片所產生的糾紛,真的只是單純因為彼此對於「恐怖」的見解不同而已嗎?

關於這點,我們或許得先稍微提一下《鬼店》的故事梗概,才能從中窺得一絲端倪。

鬼店》的故事,描述正在戒酒的傑克.托倫斯,決定擔任一間飯店的冬季管理員。這間飯店位於高山上頭,在冬休期間,飯店會因為大雪之故而與外界隔絕。傑克帶著妻子與兒子同行,就這麼開始了他們那與世隔絕的時光。一心掙脫生活困境的傑克,打算在這段時間內完成他那延宕已久的劇作,但他不知道的是,這座飯店其實有著血跡斑斑的歷史,更充滿了邪惡之至的超自然力量。那些陰魂正準備一步一步地引誘傑克,要他對自己的妻兒痛下殺手⋯⋯

不管是金或庫柏力克的版本,故事主線大致就如上述所言,並未有太大歧異。兩者的最大不同,其實是在角色的塑造部分──尤其是傑克.托倫斯一角

在電影版中,這個角色由傑克.尼克遜扮演。當初在籌拍之際,金便曾對這個選角表示過意見。他認為尼克遜在《飛越杜鵑窩》中的表演實在太深入人心,因此會讓觀眾對托倫斯一角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他是個具有強烈瘋狂性質的角色,是以建議應該要找感覺較為貼近一般人形象的演員來扮演這個角色才對。只是,庫柏力克還是堅持讓尼克遜飾演托倫斯一角,並以自己一貫冷漠疏離的風格來詮釋這則故事,使這個角色在片中顯得瘋狂危險,從電影開頭便讓觀眾對他感到不安與難以信賴,以一個具有暴力傾向的酗酒者姿態,成為了片中比鬼魂還駭人的主要恐懼來源。

但在金的小說中,托倫斯並非無可救藥。雖然這個角色有著酗酒問題,過去還曾一度失手傷害自己的兒子。但就本質來說,他仍然是個深愛妻兒的好人,只是在有志難伸與龐大的生活壓力下,總是難以抵抗對於酒精的渴望,因此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之中。

電影中的托倫斯,到了故事高潮處,幾乎可說已經完全喪失了人性,一心只想殺害自己的妻兒,但在小說版裡,他則努力對抗那股亟欲控制他的邪惡力量,雖然最後他不惜犧牲自己的嘗試仍是功敗垂成,但也因此能讓讀者看見他始終深愛家人的內心想法。

這樣的不同,很有可能正是金如此厭惡電影版的真正原因。

金自從一九七四年發表了處女作《魔女嘉莉》以後,便在短時間內成為了大受歡迎的熱門作家。突如其來的成功,使他染上了酗酒與吸毒等問題。因此對他而言,《鬼店》其實是一部頗具自傳意味的作品,使他藉由故事透露內心深處的掙扎,並透過情節發展,進一步反映出他害怕自己的問題會導致家庭破碎的恐懼所在。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大可將《鬼店》這本小說視為金在創作當下的求助訊息,讓他藉由寫出這個故事,對家人、世界及自我宣告,自己還不到真正無可救藥的地步。但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呼喊到了庫柏力克手中,卻變成了無機的社會寓言,以冰冷駭人的角度,成為了一則披著超自然恐怖片外衣的家暴悲劇。於是,面對一部分的自我被訴說得如此不堪,對於金來說,無疑是一件讓人極難忍受的事,因此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他對於《鬼店》電影版那「想得太多,感性太少」的評論,似乎也不只是在抱怨這部電影不夠「恐怖」那麼單純而已。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鬼店》小說版與電影版之間的不同,或許也正是許多原著與改編作品之間的歧異縮影。就算金對電影版有那麼多的怨懟之言,但兩者之間可能根本並非如此不同。說穿了,其中的最大不同,其實是在於說故事的人是站在故事外頭──

或是親身活在故事的表面之下。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讀書不忘看片,看片也要讀書

  1. 浪漫、恐怖、推理、科幻──2017年文學改編電影大盤點!
  2. 進電影院前必看的15本原著小說──2016電影原著開春大彙整
  3. 藍祖蔚:「我想在簡體中文資訊充斥的環境裡,留下具有臺灣觀點的電影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