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尋覓知音的過程,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找到對方──專訪《遺落之子》作者凌淑芬

這是一個尋覓知音的過程,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找到對方──專訪《遺落之子》作者凌淑芬

文/凌淑芬、張容兒

您暌違三年的新作《遺落之子》突破浪漫愛情小說的主題,融合了奇幻、冒險、懸疑等多重元素,讀者們都相當期待。請問您是從何時開始構思這部作品的?是什麼樣的契機推動您嘗試這次的跨界創作?

我從小就是一個很喜歡幻想的小孩,走在路上腦子裡總是有故事在發生,而我看到的任何景象都有可能成為故事的一部份。只是當時的我並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

我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曾經躲在兄姊背後看過一部片子,叫做《芝加哥打鬼》。當時我就曾幻想:如果有一天大部份的人都死掉變活屍,那世界會是怎麼樣?

某方面這算開啟了我腦中的小機關,在我腦子裡的故事除了愛情靈異科幻武俠,還多了一個「世界末日篇」。

後來這種末日系的作品越來越多,我自己是偏愛看電影,所以每次看了新電影如《惡靈古堡》啦、《末日之戰》啦⋯⋯都會再刺激一下腦中的「世界末日部門」。

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寫稿寫得很累,我家附近有間公園,我出門去散散步。那天的感覺真是太好了,陽光灑在我的臉上,鼻間嗅到青草和樹木的香氣,輕風拂面。我一想到我現在得回去窩在電腦前面,不禁嘆了口氣。

這時我看著從我身邊走過的路人,突然想:假設現在僵屍病毒爆發了會怎樣?

我的第一個想法是:「我不用再趕稿了,耶!」對,我知道很沒良心啦,但請體諒一個趕稿趕到天昏地暗的人的心情。

突然間,腦子裡的「世界末日部門」開始啟動,一幕一幕的景象開始流出來──
人口滅絕,世界蕭條,我身邊的小公園說不定會長成一座大森林⋯⋯
就這樣,《遺落之子》的概念成形了。

但當時因為還有其它稿子和工作在忙,我直到三年之後才真正有機會將它寫下來。

您之前的創作,主要集中在浪漫愛情小說方面,讀者也以喜愛這類作品的女性居多。這一次您選擇挑戰奇幻冒險體裁,融合部分愛情元素,您是否會擔心既有讀者對新作的接受度?在創作過程中,您是如何在原有風格和創新中取得平衡?

我還真的沒有特別去想這個問題。

是這樣的,讀者分兩種,一種是以前就看過我作品的舊讀者,一種是從《遺落之子》才開始接觸我作品的新讀者。

對於舊讀者:以前寫小說我就常常偷渡科幻、武俠、心理、戰爭、社會議題進去,只是用愛情把它包裝起來。我覺得我的舊讀者應該被我折騰得很習慣了,所以對他們來說,凌某人頂多就是寫了一本更長的小說而已,而且現在可以不用偷渡題材,直接光明正大寫,哈哈哈。

對於新讀者:這就完全超脫於作者能掌握的範圍。我無法決定哪些新讀者要來看我的書,我所能做的只是把故事寫得好看,然後讓更多人願意來看。

有一點我要坦白招認,從我開始寫作到現在二十年了,無論是新、舊出版社,在宣傳文案上常常提到「反骨」、「創新」、「與眾不同」⋯⋯

其實,在寫作上,我從來沒有特別告訴自己要去「創新」什麼。

我所做的,只是單純把腦子裡想到的故事寫下來,二十年來如一日。我從來沒有去想過這個故事寫出來是不是跟大家一樣或不一樣。

像這次的《遺落之子》,我絕對不是第一個寫末日小說(Doomsday Fiction)的人。我只是單純的腦子裡有了這個故事,讓這個故事結合我所知所學,然後把它寫下來。

如果讀者看完覺得這個題材很新鮮、故事很好看,那我非常開心。但終極來說,能不能接受、喜不喜歡它,這個就屬於讀者的自由意志了。

在《遺落之子》中,您巧妙地融合了東方武俠和西方奇幻的元素。無論是男主角的絕頂武功、北斗七星、後文明時期的變異物種、異域叢林生活、平行時空等設定,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更有許多涉及醫療、科技、打鬥的細節描寫。在寫作過程中,您想必費了許多工夫收集素材,不知能否請您分享一些相關心得?或是有哪些東西方作品,提供給您創作的靈感?

老實說,這個問題讓我答得有些不好意思。如果我說我並沒有特別去收集任何資料會不會被打?

這跟我自己平時的閱讀習慣有關。小時候我很喜歡看故事書,同學租的小說都一定會被我搜括來看。但從我自己開始寫小說之後,我漸漸不再看任何故事性或軟性小說。

不看別人的文字創作不是因為傲慢,而是我發現,當我把「創作」這件事變成我的主要工作時,我休閒時間需要其它的娛樂。我沒有辦法每天寫的是小說,不寫稿時依然在看小說,如此我的大腦根本無法休息。

當我不寫稿的時候,我想讓我大腦的「創意部門」停頓一下,讓其它部門接手。

所以從很早期開始,我所有看的東西都是硬邦邦的非文學作品。也因為個性使然,我一旦著迷一個主題,就會不斷地鑽研下去。

猶太人跟集中營的問題讓我曾醉心於Youtube上,找遍所有跟納粹集中營有關的記錄片,讀了許許多多網路上、實體書上猶太人倖存者的作品。

因為自己筋骨有傷,有一陣子我埋首鑽研關於推拿、穴道、筋脈的這些東西。

前陣子朋友開始練拳,於是我也看了一堆跟綜合格鬥技有關的影片和資料。

因為伊拉克虐囚案引發的人性議題,讓我從《路西法效應》一路開始鑽進去。

FBI退休行為側寫專家約翰.道格拉斯的作品,讓我對行為側寫充滿興趣。

所有醫學、科學、心理學、社會學、考古學、自然科學,只要這個主題讓我感興趣,我就會去鑽研。

我腦子裡堆了太多雜學,《遺落之子》只是把我腦子裡的雜學倒出來而已。

但有一部真正影響我很深的作品一定要提,就是金庸全集

我愛看武俠小說,但我只愛看金庸的武俠小說。我從小學六年級開始看,看到現在依然每一年都要看。

所有跟武俠有關的元素,全都是被金庸作品激發。我一直想寫一個現代的武俠高手,我終於寫了。

在《遺落之子》中,男主角是身份神秘的亞洲人,而女主角是生活在南美洲的拉丁裔。第一輯中大部分的故事,也都在南美洲的原始叢林裡發生。跨文化、異國戀主題的書寫本身非常具有挑戰性,需要對不同文化的細緻了解和掌握。您在寫作過程中,是否曾遇到一些困難?您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坦白說,寫異國戀這件事我倒是沒有遇上什麼太大的困難,這跟我自己的社交圈有關。

因為曾經在國外求學的關係,一個異鄉人到其它國度生活,我自己就切身經歷過。而我大學時期的外國同學和朋友,直到現在依然保持密切的聯繫。尤其臉書等社群媒體發達,雖然彼此隔了千里,但依舊感覺像日日見面。

我的社交圈裡有非常多外國朋友,美國人,希臘人,南非人,西班牙人⋯⋯也有許多華人朋友散居在世界各地。其中幾個美國同學甚至因替教會工作而來到台灣,跟我住在同一片土地上。

或許讀者們看《遺落之子》會覺得它是一個很遙遠的異邦,但對我來說,這些文化和環境並沒有那麼遙遠。我每天只要打開Facebook就可以看到那個西班牙死黨又幹了什麼;打開Youtube就可以看到我美國朋友和她小女兒的身影;用個Line就可以收到日本朋友和他台籍老婆又在吵嘴。這其實只是我生活日常的一部份。

我還不敢讓他們知道我寫了《遺落之子》咧,怕他們說我掰得太離譜。

您有豐富的中篇愛情小說創作經驗,作品也一直深受讀者喜愛。而這次的《遺落之子》,您突破篇幅限制,選擇創作由三部曲組成的長篇。對您來說,創作長篇和中篇的最大異同為何?您更喜歡哪一種創作方式?您認為三部曲和單行本、系列作品在創作上是否有不同的偏向與要求?

我必須說,我認為創作中篇小說反而比較難。因為在有限的篇幅裡,要把所有的劇情擠進去,不能過長,不能過於複雜,不能流於單調,有點像廚師手中只有一點材料,你得把這材料充份運用才能做出一道好菜。

以前寫愛情小說有兩個很實際的限制:一,題材一定要以愛情為主。二,六萬五千字內要把故事寫完。因為這些限制,我必須不斷把一些跟愛情無關的枝節去掉,盡量濃縮在六萬五千字內完成。有些故事我自己現在回頭來看覺得很可惜,如果能不受限於題材篇幅,它其實可以發展成更有血有肉的故事。

長篇相形之下空間就更多了。尤其我腦子裡堆了這麼多雜學,六萬五千字真的不夠寫。現在我可以不必局限在「只能專心談情說愛」這件事上,把更多配角人物、背景環境都發揮得更仔細,對主角的心理描繪也能更豐富一點,所以我個人當然是偏好更多的發揮空間。

我認為單行本、系列作、幾部曲這些,作者不必太拘束自己要用什麼方式來完成。

說真的,這個題目看似簡單,但它牽涉到更廣泛的編劇、分鏡和戲劇原理等問題,很難三言兩語講清楚。

但從一個比較簡單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創作的重點應該是放在──如果有一個讀者隨手從書架上抽一本書出來,正好是你的第二集。他們開始翻起來,他們喜歡嗎?

他們能不能從任何一本切入都還能瞭解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能不能吸引他們?能不能進一步吸引他們到願意去把其它幾本都找回來看?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無論是單行本、長篇或系列作,只要從這個方向去考慮,就會比較容易拿捏整個故事的脈動,和作品的起承轉合。

遺落之子》第一輯甫拉開恢弘世界的序幕,讀者們對於後續的發展也都相當期待。不知能否請您預先透露一些關於後續故事走向的訊息?之後的輯二和輯三,在故事內容和風格上會延續輯一的基調,或會持續納入其他讓人意想不到的元素呢?

這個嘛⋯⋯我們得維持一點小小的懸疑。

目前為止我能透露的是,《遺落之子》雖然是三部曲,但它的每一集都是男主角那個階段的人生歷程,所以每本會有很大的獨立性。

後面主要還是纏繞在──災變後的世界到底變成怎樣的世界?叢林區真的是唯一倖存下來的人類嗎?如果還有其他人存在,這些人又形成了什麼樣的文明?

我們的人性,決定我們的生存環境。

這些就讓男主角狄(D)去一一發掘吧!

這一問題想必是許多讀者朋友都相當好奇的。在您曾創作過的諸多作品中,是否有您最喜歡或最印象深刻的故事?又是否有您最偏愛的主人公?

這個問題會隨著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而有不同的答案。

早期還是夢幻少女的時候(人家也是當過夢幻少女的),我會認為像《冷冬寒梅》那種超虐心的才有FU啊。

但隨著年紀歷練不同,我開始感覺人生裡一些單純的美好才是最真實的,所以我會選《好學生》、《陰同學》那樣的校園清新小品。

近幾年「烽火」系列讓我非常有感。看看現在的世界情勢,中東戰局,恐怖主義,以強凌弱的國際現況等等,都讓我覺得很多地方需要一個像阿比塞爾這樣的男人。

不過我自己現在、目前、這個時候最喜歡的,是我正在寫、以及打算寫的幾個故事。

遺落之子》雖然沒有特別提到這點,但它代表了我一直以來對環境議題的關心,我相信人類再這樣糟塌大自然下去,有一天大自然會報復我們。

看看現在世界亂成這樣,人類因疾病、戰爭或天災而大量死亡,某方面我相信大自然已經在祕密啟動它的報復計畫了。

您是否曾有數位閱讀的經驗?您如何看待電子書這樣的出版形式,以及它與紙本書之間的區別?最後,您是否有些話想對Readmoo的讀者說呢?

是,我所有在美國亞馬遜購買的原文書都是電子書版。

這真的是時代所趨,尤其現在人手一機或平板,做得又越來越輕薄,隨手拿出手機就可以在任何場合看起書來,不用帶一顆磚頭重的書在自己包包裡。電子書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可以通達全球,不必受限於傳統通路的郵寄問題。

然而,在心理上,紙本書依然有它的魅力。紙的味道、拿在手中的重量、紙張的觸感、封面和文字的精美印刷,這些不只造就閱讀體驗,還結合了我們腦中對平靜美好的嚮往──有誰不曾幻想過,在一個安靜的午後,屋外或許陰雨連綿,或許陽光普照,自己找個舒適的角落,泡杯茶,點個香氛燭,然後靜靜地閱讀一本書?

紙本書提供的心理滿足,和電子書提供的閱讀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我瞭解隨著科技進步,電子書的發展勢必會越來越蓬勃,但我心裡永遠留一個角落給紙本書。我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像我這樣的人。

最後,給Readmoo的讀者們:

謝謝你們關注我。

無論是你們花時間看了這篇採訪,或看了凌淑芬的書(當然看我的書是比較好的啦),這都讓我們對彼此的了解更進一步。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需要我們關注的事,但我們不總是有機會曝露在那些訊息裡,所以閱讀成了我們最好的管道。

身為這個世界小小的一份子,我只能把我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用輕盈的筆調寫進故事裡,傳達給更多人,然後也從更多人的身上得到更多想法。

這其實是一個尋覓知音的過程,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找到對方。

▶▶2017/12/17前,《遺落之子》最終回新書特價,全套收藏再享85折!▶▶

mooInk繁體中文電子閱讀器

言情小說並不簡單:

  1. 只要你夠好,讀者就會捨不得你消失──專訪言情小說天后席絹
  2. 人生總得笑著過──言情天后黑潔明的娛樂系書單
  3. 用大數據讀懂妳不敢言明的扭捏,琴研立志成為下一個E L詹姆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