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人人好發評論的時代,怎樣才是好評論?
Photo Credit: Unsplash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人人好發評論的時代,怎樣才是好評論?

這年頭,「名嘴」縱使不是髒字,也甚少光彩,說者嘴角微微揚起,總是如此藏不住內心的訕笑。這種心理狀態是複雜的,但其中比較明確的指涉至少是:「哈,他真的什麼都能講!」

其實,只要獲悉足夠的訊息,知情者什麼都能講並不是問題,但若什麼都想評論,則難免有曝露自己無知的極大危險。

近日,《做工的人》一書所引發的討論,已經脫離文本,進展到「寫作倫理」、「文學功能」等範疇。精彩論述都是文學院科班高手之作,自己難置一喙,只能拜讀享用,汲取養份;但作為一個編輯,還是想趁機談談有關「評論寫作」的一些雜想。

寫評論幾乎是每個記者的進化夢想。「評論是記者最富想像力的花式舞台,也是其聲譽的誕生之處。」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講師威廉.津瑟點出了這其中的誘惑,但他也不忘提醒:評論不同於報導,「需要一套特別的技藝與特別的知識儲備。」

臉書時代,「好發議論」是現代人難以克制的本能,但要作為一位好的評論寫作者,其心理素質與知識水平的要求,則要嚴肅許多。

首先,無論褒貶,好的評論不會僅僅流於個人好惡情緒的宣洩;好的評論能清晰表述「事實」、「證據」、「評論」三者的關係,它陳述事實、展示證據、進行評論,不會無中生有,無的放矢。

再者,公允的評論者表現包容心,他了解議題的多面性,洞悉被評論對象的優缺點。因而,好的評論者也會具有同理心,他在理智與感情上,都能理解被評論者的客觀經驗與主觀價值。好的評論既予事理以尊嚴,也予人以同理心。

在知識上,評論隔行如隔山,外行人想逾越,往往也湊不到熱鬧。因為,好的評論,其核心永遠離不開相關「概念」的掌握與澄清,而這需要評論者對該領域有較長期而深刻的浸淫與研究。

當然,好的評論也不應該用「誰對誰錯」來判別,兩篇彼此針鋒相對的評論,其實可以同時都是好評論。重要的是,一篇好的評論,總能在看似平凡的議題中,為我們拓展不一樣的新視野;一如華特.班雅明所言:為俗世之見帶來「照明」的作用。

其實,無論褒貶,《做工的人》一書所引發的討論,都應該被正面看待,因為深刻的評論其實是超越個案的,它帶讀者看到事理的本質與普遍性。

好的評論寫作不容易,但作一位好的評論閱讀者並不難。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不同的媒體想像:

  1. 變動的媒體時代,更要從基本的《編輯七力》做起──專訪資深媒體人康文炳
  2. 【果子離群索書】在雲端發想,在凡間執行──編輯部的矛與盾
  3. 在媒體失效的年代,我們到底看的是新聞還是平台?是內容還是服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