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所難過,所以能感覺幸福:瞿欣怡談《去你的心靈大師》

因為有所難過,所以能感覺幸福:瞿欣怡談《去你的心靈大師》

文/林宣瑋

幸福是個終極目標。我們總是互相提醒「說好的幸福」,就算緣滅了,也仍希望對方「還是要幸福」。似乎人的一生,就是要得到幸福,才算圓滿。幸福,不只是嚮往,更是成就。

但我們似乎很少思考,當全世界的人都得到幸福了,會是個怎樣的光景?而正這是小貓流所推出的新書,《去你的心靈大師》的提問,

「當全世界的人都幸福後,然後呢?」

小說,你也敢出?

瞿欣怡目前是小貓流文化的總編輯。

小貓流在去年成立,目前出了四本書,其中《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在上個月已經第七刷,成績斐然。也因為瞿欣怡本身是婦女新知的董事,在《去你的心靈大師》之前,小貓流的前三本書都與女性有關。

但比起女性議題的書籍,小說市場從來就是更為慘烈。出《去你的心靈大師》時,有人問瞿欣怡:「小說,你也敢出?」

但她聳聳肩說:「我就想出不一樣的,小貓流的下一本書是詩集,年底預計再推出一本攝影集。這樣夠驚悚吧?」

某一次,瞿欣怡的朋友跟她說:「念心理學的人就是擺不平自己的心理,念社會學的人就是對社會充滿憤怒,念人類學的人就是搞不清楚自己的文化,而對自己的心理狀態無法掌握的人,就會去編心理勵志書<。」

「難怪我會來編心理勵志書。」瞿欣怡點頭如搗蒜地表示認同。

去你的心靈大師》不是第一次發行,早在2006年心靈工坊就曾出版,當時的名稱是《幸福TM》。這次將他重新包裝、上市,含著瞿欣怡的一番心意。她想要傳達: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充滿不快樂的東西,悲傷痛苦難過等等,但重點是你要如何在這些不愉快的東西中,依舊往前奔跑邁進。」

當全人類都幸福後

故事從一個編輯收到書稿談起。

某一天,一個編輯收到了一個作者的投稿,文案上寫著「我可以把幸福賜給每個讀者。這本書將讓他們變得更有自信、找到生活的意義。」編輯當時覺得這文案寫得狗屁不通,本來想把它丟到字紙婁回收,但不巧被老闆看到,老闆覺得甚有意思,只好以相當低的印刷量出版。

沒想到,這本書一夕之間爆紅,造成巨大影響力。因為這本書,大家找到了幸福,各地紛紛出現許多靈修中心,以前的苦悶全都不見了。

人們也不再需要菸草、酒飲、毒品,各種消費型的刺激品,因為只要靠著這本書,就可以得到幸福、獲得快樂。瞿欣怡舉著摻了冬瓜茶與艾碧斯(Absinthe ,一種大麻酒)的特調酒,描述著這種無煙無酒的幸福之景。

但當大家沈溺在幸福之中時,這本書的編輯卻發現到事情逐漸失控。因為這本書,他的老婆離開了家中,跑去追隨心靈大師,離開之際,還把他的房子賣了,捐出去當靈修中心。他因為這本書,被黑手黨盯上,被憤怒的菸酒商、毒品商痛罵。他的情婦,他的競爭對手,也一一離他而去。

他走在街上,發現遊樂園竟然也倒了,倒的理由是:

「因為我們很幸福,所以不需要玩樂。」

這樣瘋狂的世界,讓他意識到,「人類世界的幸福,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不夠幸福,所以才想要拼命的變更好。」帶給人類幸福的,除了幸福本身之外,還有幸福背後的種種苦難

沒有悲哀,喜悅就不存在

但如何與苦難共舞,卻是個人生課題。

瞿欣怡曾經跟過胡因夢學修行。胡因夢帶給她最大的啟示是,「很多人修行是想要趨樂避苦,但是人生的本質就是苦的,我們要認清現實。」

胡因夢教她打坐。打坐,讓人們看見事情的真相,了解它為何來,然後讓它過去。

瞿欣怡因打坐也才了解:人生無常,幸福喜悅這件事情,也是無常的,不可妄求。但正因為人生的大部份是由悲哀構成,喜悅也才得以彰顯,換句話說,若沒有悲哀,喜悅就不存在。該學會的是如何與悲傷共從,而不是拒絕悲傷

「人生其實很徒勞。」因為人終將會死,所做的一切,終將是一場空無。但僅管人生那麼徒勞,人類卻那麼努力,儘管生命如此悲傷,我們仍追求快樂,明明知道死亡終會到來,人們仍如此前進。

命定的結局、混亂的時光,人類的一切努力,讓人多麽不捨與心疼。

我的腦波有點弱

除了胡因夢之外,瞿欣怡也跟隨過幾個心靈導師、拜訪過幾間道場。話鋒一轉,她開始討論現實中的「心靈大師」。

「我二十幾歲的時候,其實很排斥這些東西。那時覺得幹嘛追求這些形而上的東西,人生不就是快樂地喝酒談戀愛嗎?」但她那時太年輕,很難理解人生錯縱複雜的元素。出了社會,打混幾年後,遭遇過工作挫折、情感不順後,才發現自己也需要追求心靈的平靜。

她跑過法鼓山、探訪過靈修中心,某一次甚至還帶朋友聽了一場光入場費就要兩千塊的大師演講。

瞿欣怡戲稱自己的腦波很弱。最近拜訪了一個仁波切,只因那位仁波切給她的女朋友灌頂,她就皈依到其座下。

「我現在沒以前誇張了啦,最近比較迷星座運勢,追隨唐綺陽國師的箴言。」

如果能得到一絲平靜,那也是好的

現場的觀眾也開始分享自身經驗。

一位編輯說道,當他國中的時候,其實不怎麼有自信,那時劉墉的書是他的精神食糧。每每閱畢,他總會翻到版權頁,看著上面責任編輯的名字,幻想著「若有一天能編他的書那有多好」。

結果他有一天真的進了出版社,編了劉墉二、三十本著作。「人真的不能亂許願。」

也有觀眾提到了世代差異,認為年輕世代好像比較能夠接受不完美的人生,但年長一輩的人仍會希望人生能夠完美、幸福。

大家也就自己曾拜訪過的心靈、宗教大師,展開熱烈的分享。

瞿欣怡最後說,很多的追求,在旁人眼裡看似荒謬、無用,但其實不需要用太嚴肅的態度去看待「追求心靈大師」這件事情。

倘若追求能讓受苦的人心中得到一絲平靜,那也挺好的。」

與心相關的,不見得與心靈大師相關:

  1. 【果子離群索書】她從正面看事情,但不是心靈大師強調的那一塊──西西的奇想與試寫
  2. 最新研究:小說是心靈的飛行模擬器;閱讀小說有助發展同理心
  3. 交友軟體數據發現,閱讀可以增加吸引力,幫助你更容易找到心靈伴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