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現在是閱讀最好的時代
Photo Credit: Unsplash

【果子離群索書】現在是閱讀最好的時代

五年前,我曾在副刊以〈書海無邊,網路是岸〉為題,發表文章,宣稱「現在正是閱讀的美好時代」。五年之後,我仍然持此論點,且認為如今閱讀環境更好過當時。

日前在台中新手書店演講,我列出十個理由說明為什麼「現在是閱讀最好的時代」。或許有人會問,現在不是生意難做,出版社哀哀叫,實體書店一家家關門嗎?不管是不是,那是另一件事,對閱讀者而言,現在卻是閱讀的好時光

是的,不論臉書多發達,手機上網後多少人手不釋機,不論書多難賣,讀者還是有無數種書可買可讀,且作品類型多元,任君選擇。儘管出版市場如何衰退又如何蕭條的哀嘆不絕,但每年台灣圖書出版數量仍然相當嚇人,以2015年為例,依據國家圖書館公布,台灣一年出版新書雖然寫下十年來新低,但還是有近四萬種(39,717種)新書,按人口比例,人均出版量排名全球第二(平均579人一本新書),僅次於英國(325人)。

有很長時間,台灣一年出書三萬種這數字,深印在我腦子裡。一年三萬種書是什麼意思?換算過來,平均一天出書幾乎一百本,請問我們一天能讀幾本書?

所以書永遠讀不完,再博學的人所讀過的書只是書市的鳳毛麟角。

新書出版突破三萬種是在1998年,與社會多元化同步——1987年解嚴之後,新書一年突破一萬種,1994年兩萬,1998年三萬,2005年突破四萬。現在從一年超過四萬降到接近四萬,那還是很多啊。而現在買書如此方便,網路點一點,18或24小時超商取貨,不用千里迢迢扛書回家,不用書海茫茫中逛遍書店尋找滄海一籍。在書店,若閒逛,必也感嘆書種之多,隨便一抓,結帳破財,但若想要購買特定一本就得憑運氣,店內可能有可能沒有。連鎖書店店員會用電腦查詢,告訴你他們哪家分店有貨,但顧客會搭車輾轉流動去該分店買嗎?

書店再大,藏書再多,其實只是種類多,細察可知每類都殘缺不全得很嚴重

是的,很嚴重。你去任何一家大書店,乍看,書擺得滿滿的,琳琅滿目,先是驚嘆,好大的店好多的書啊,但若試著找某一作家的書,就會發現,數量很小。

譬如西西,著作等身又這麼重要的作家,日前我在我心目中書最多的書店,只看到四本。但同一個作者的書,上網,只要書不斷版,幾乎找得到。一搜尋,可找到特定的書;一勾選,可買齊特定作家所有的作品。這才是網路書店最迷人的地方。折扣並不是網路書店縱橫天下的關鍵武器,否則書價比網路書店便宜至少一成的水準書局,近年也不致營業額下滑,而採取圖書定價制的日本,獨立書店一樣難敵網路書店,經營得非常辛苦。

書多,易買,想看有得看,此便利與豐饒,還包括簡體字書。若克服簡體字殘缺筆畫的視覺障礙,在閱讀領空裡可說是海闊天空任翱翔。除了社會人文書種多而整齊,翻譯文學更為可觀,在台灣商業考量而無法出版的作家全集,一套又一套。

說到翻譯,和上世紀出版品比較,更可證明現代讀者之福,所謂「後出轉精」,用以形容翻譯出版品最為適切了。認真經營的出版社不時重譯經典,論譯筆成就,大多數(不是全部)要比舊日版本好上太多,說句傷感情的話,遠景、志文、桂冠等東西洋翻譯著作,惠我良多,但已完成階段性任務了。

網路訊息讀不完,讀不完的不只是資訊,也包括書。有些踏破鐵鞋無覓處的絕版書,也只有網路上有,而且免費。《想像的動物》(波赫士等)、詩集《備忘錄》(夏宇)、《將軍令》(溫瑞安),以及司馬翎、臥龍生、柳殘陽、諸葛青雲等老武俠,都可在網上讀到。

書會絕版,想到就討厭,電子書可解決這問題,然而,若說現在閱讀環境有什麼重大遺憾,莫過於電子書發展不起來吧。國家圖書館統計,台灣2016年出版的新書,只有5.16%擁有電子書。可以想見電子書市場之小,連產品都沒有,更不用說產業規模了。所以,當我們聽到專家學者分析批評說,現在紙本書賣不掉,因為大家都在看電子書,沒人去書店買書,或者說,紙本書不敵電子書,之類的話語,那麼請記住作者的名字。連「網頁」和「電子書」都分不清的人,寫的文章可以不用看了

說來矛盾,閱讀的環境以及多種便利,都和網路,這傳說中閱讀的殺手有關。網路閱讀社群與同溫層,是推動閱讀活動最大的力量。推書,就靠這些口碑。不是書評。書評制度之不全使出版市場疲軟的說法,是關在書房裡想像出來的錯誤觀點。此部分容後再敘,或者不用說了,靜下來閱讀吧,現在正是閱讀的最好時代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科技,協助閱讀:

  1. Readmoo第二代LOGO登場,宣告迎接全閱讀時代來臨
  2. 只要勇於想像,科技就可能幫得上忙,閱讀與學習,也終能成為一場充滿可能性的盛宴
  3. 低潮時,你需要這樣的閱讀,讓世界的殘忍減少一點──不標榜療癒的療癒書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