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書青鳥】全村一起搞出來的搖滾祭!《蚵子寮漁村紀事》紀錄片
文/史比野塔
港口邊的沙灘上矗立一艘漁船,來自全台各地的樂團以它為背景開唱,台下上千名聽眾隨著音樂擺動。從白天唱到黑夜,堪稱最海味、在地的音樂祭,這是2014年第二屆蚵寮漁村小搖滾的光景。
時間往回推兩年,當時在台北工作的蚵寮人曾芷玲,因緣際會再次回到生養她的故鄉,意識到農村偏鄉所遭遇的認同感不足、年輕人紛紛到外地工作的困境,因此決定召集籌備音樂現場。原先僅是社區規模,蚵寮當地居民也想著或許能成為在地國中、國小展演的舞台,沒想到卻意外讓「蚵子寮」幾個字成為台灣年輕人口耳相傳、每年必去朝聖的「在地音樂祭」所在地。
出生雲林斗六、現住在高雄的導演施合峰,對於家鄉所遭遇的變遷也備感焦慮。當時在尋找拍片徵件主題時,看到曾芷玲關於為何返鄉並決定籌備小搖滾的文章,深受吸引──接下來第二屆、第三屆漁村小搖滾的紀錄片拍攝計劃,從此成形。
蚵寮居民籌備漁村小搖滾的過程,都被導演施合峰以鏡頭記錄下來,剪接成紀錄片《蚵子寮漁村紀事》。這部影2015年開始陸續在各個影展上放映,今年DVD發行,導演同時在台灣各地進行放映與交流,2017年7月初來到青鳥書店。
在影像中可以看見,擔任志工的居民或許在過去沒有參加過音樂祭的經驗,但提到漁村小搖滾,總是特別驕傲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這是漁村小搖滾特別的地方:重點不在於音樂祭這個形式,而是背後的人事所代表的含義。
漁村小搖滾的成功,除了有返鄉青年的推動、當地居民的協助外,還有在地大老的支持。紀錄片中,便能看到曾芷玲正和蔡登財會長等人在桌邊吃飯、喝酒,喬「樂團名單」。每一屆的演出名單可不是隨便定下,若是不符合漁村小搖滾的調性,可是會被蔡登財回絕呢!施合峰提到,蔡登財深深了解漁村小搖滾真正的意義,當它從社會營造的規格拉升到全台關注的活動,那麼便需要藉由小搖滾讓更多人認識蚵子寮,這個地方發展的歷史與面臨到的困難。
2014年舉辦第二屆漁村小搖滾時,團隊自行規劃了刊物《大潮報》,更在觀眾走向海邊舞台的路途中架設「文化館」,展示過去的相片,由耆老在一旁解說。這樣的凝聚力和作法,也影響到音樂人謝銘佑,間接促成台南的南吼音樂祭。
舉辦完第三屆漁村小搖滾後,活動暫時停擺。施合峰說,並不是不再舉辦小搖滾,而是蔡登財認為辦這樣的活動需要產生新的效應或意義,不是為了辦而辦。因此更加期待,第四屆小搖滾來臨時,又將會有什麼新的火花產生?更重要的是,在這期間,蚵子寮及台灣農村所面臨到的問題,是否開始被重視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