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者比反抗者更相信:搖滾樂能撼動世界──專訪張鐵志

文/犁客

「那時白天搞運動,晚上聽搖滾,」張鐵志笑著說,「好像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

以《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反叛的凝視》、《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 U2 的抗議之聲》等書為搖滾青年、樂團成員、社運分子及文化觀察者熟知、前幾年在香港擔任《號外》雜誌總編輯的張鐵志國中就開始聽搖滾樂了。「那時因為我的叔叔喜歡聽,他會拉著我一起聽,有時會告訴我那些樂團或專輯相關的故事,」張鐵志道,「所以那時就開始聽像皇后合唱團(Queen)這些樂團。一直到上高中之後,發現自己聽這些音樂還蠻寂寞的,因為沒幾個同學在聽一樣的東西啊。」

對中學生來說,就算不理會歌詞,節奏明快、生猛吵鬧的搖滾樂其實是很有吸引力的;為張鐵志開啟搖滾大門的叔叔,也讓張鐵志開始發現:搖滾樂不止是種聽了很爽的音樂。「回想起來,我第一次注意到搖滾的內涵,應該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的《Bron in the U. S. A.》專輯吧。」講話很快的張鐵志,難得地因回憶而稍稍放緩了速度,「同名主打歌是首快歌、看名字又好像在讚頌美國,但叔叔對我講了史普林斯汀的創作故事,我才發現:原來搖滾樂不是那麼簡單的東西啊。」

搖滾青年誕生

張鐵志開始自己跑唱片行找搖滾唱片、看搖滾資訊。在還沒有網際網路的年代,國外的搖滾訊息不像現在那麼容易查找取得,張鐵志主要的資訊來源,除了 CD 的側標之外,還有臺北的幾家特定唱片行。「那些唱片行外面會放個小箱子,裡頭擺一些同好自己製作流通的小眾刊物,」想起那時的經驗,張鐵志露出了「那真是個神奇年代」的表情,「我的很多資訊是從那些刊物上來的。後來自己開始寫東西之後,認識了一些人,發現其中幾位當年就做過那些刊物。」

約莫在同一時期,張鐵志考進台大,進了社團,開始閱讀大量的臺灣史相關書籍。「我是眷村小孩,深藍背景,原本從來不知道臺灣之前真實的社會狀況是怎麼回事;」張鐵志表示,「當時我加入的是個學術社團,除了讀到很多之前沒接觸過的書籍外,也會實地上街參與社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