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一流人才讀書,其實不會在自己有共鳴的地方畫線!
Photo Credit: Pakutaso

【讀者舉手】一流人才讀書,其實不會在自己有共鳴的地方畫線!

文/阿康
本文原載於【刻意練習團練室】,經原作者同意轉載

我在2008年讀過作者土井英司的書《老闆要的就是你!讓好工作自己送上門》,當時對於他大量閱讀的方法,以及曾在亞馬遜擔任書籍採購的工作經驗感到好奇,後來我也訂閱了他的「商業書籍馬拉松」的電子報,到現在整整過了快十年,這次在台灣上市的新作《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菁英閱讀的深思考技術》談的也跟閱讀技巧有關,自然讓我想立即買來拜讀。

作者在書中談到許多觀點,其中兩點我曾在別的書上曾看過相似的,例如:

  1. 以投資等角度看待閱讀
  2. 商業書不用全看完,只取對你有用的部分

先前我曾介紹的本田直之《槓桿閱讀術》這本書上也有相似觀點,我認同讀一本書就算只有獲得一個有用的觀點,也比讀完十本書卻沒有任何新的收獲或行動來的有用。

另外,從書上我也發現一些常見「學習誤區」,像是許多人在閱讀時,讀到自己有共鳴或跟自己已知的知識相符合時,會習慣在上面畫線,但作者反而認為畫線應該要畫在自己「不認同或看不懂的內容」才對。

因為學習的目的是未來了解未知,知道自己尚未知道的事物,「離開舒適圈並帶有一點痛苦」的學習,才是你真正有學到東西的開始。

這點是我過去曾犯過的錯誤,就像作者所說,在各種雞湯金句上畫線雖然會讓感到滿足,覺得作者真的是說出自己的內心話,但其實你並沒有學到任何新的東西,真的該畫重點的地方應該是在:「知道作者如何行動」,這些常常是作者沒寫出來,而你更該知道的事。

這本書的內容除了談如何閱讀、找書的技巧及畫重點方式之外,其實有一半以上的內容,都在談為何要讀商業書籍?及其正確的閱讀方法為何? 下面我就條列幾項重點,整理給大家:

一、讀得快或讀得多,都不如「讀完有沒有發揮作用」(行動與輸出)

閱讀只是一種工具或契機,讓你懂得發問,問出你的競爭優勢,並引發你的行為。

現在很多人提出自己的閱讀計劃時,都會說「一年要讀一百本書」,或是在追捧各種速讀技巧,我以前也看過大量這類型的書,不過這幾年改變想法,我認為讀書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讀商業書更該是如此。

閱讀是幫助你改變行為,並真正實際應用在現實工作上,讓你的人生過得更好<,若你讀了大量商業書籍,卻對工作沒有任何幫助,那可能要檢討一下原因。(我最近也重新在思考這件事,正在嘗試做改變)

二、部分練習,強化弱點的閱讀方式

讀任何一本商業書籍前,都要先清楚自己想解決什麼問題,想補足那一塊缺乏的知識,同時把閱讀的時間投注在影響最大的20%關鍵知識上面,才能夠事半功倍。

三、第一瓶理論:保齡球想打出全倒,一定要先打到第一瓶(找出影響成功的關鍵因素)

這個論點是整本書我印象最深的一點,作者談到他在折口雅博的書上所學到的一個做生意的方法,那就是先了解每個行業的「第一瓶」是什麼?

例如:製造商的第一瓶是「開發出暢銷商品」,而經銷商的第一瓶則是「強力的下遊數量(通路、所掌握的客戶⋯⋯)」,另外像零售商則是「品項的多寡」等等,這些條件都是每個行業要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當然現在行業的競爭和變化非常迅速,但是使用「第一瓶理論」來思考所屬行業的獲勝關鍵,我認為是個好的方法,在這基礎上思考該如何用創新的模式來打翻對方。

四、學習是一種「類比」的行為,接觸不同世界的知識而納為己用,然後創造成果

我昨天看得到的「002號知識發布會」,聽到主持人羅胖提到一個觀點叫「旁顧」:閱讀別人的世界,就我的理解其實就是觸類旁通。

一個人的時間有限,所經驗的人事物也有限,但透過閱讀別人的故事及思考,讓我們有機會體驗各式各樣的人生,思考自己未曾遭問過的困難,最後從別人的經歴中借鏡及學習

最後,這本書在一開頭有一句話,我認為是作者最希望讀者看完能夠記在心上的,那就是:

讀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強化你的「已知」,另一種是吸收你的「未知」。

讀書最大的功用,就是學到作者們的觀點和思維,並且帶著這些嘗試應用在現實世界中,「行動」才是你閱讀最終的目的,希望我們大家都可以實現這個目標。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閱讀能讓人生變得不再相同:

  1. 【果子離群索書】現在是閱讀最好的時代
  2. 只要勇於想像,科技就可能幫得上忙,閱讀與學習,也終能成為一場充滿可能性的盛宴
  3. READMOO第二代LOGO登場,宣告迎接全閱讀時代來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