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文言文、白話文,只要想讀,就是好文
Photo Credit: Wiki

【果子離群索書】文言文、白話文,只要想讀,就是好文

教過一年書,私立高職工商科,一週二十七堂國文課,二、三年級,五個班。

沒有道具,不會創意教學 ,只靠一張嘴,以及剛退伍的年輕憨膽。有點困擾的,不是備課,不是如何以白話譯解文言文,而是如何讓同學不要睡著,如何撐到下課。

來私立職校就讀的,大部分是聯考成績不如人意,從普通高中,從公立高職,退而求其次進來的,可想而知與教科書的感情、默契不是那麼好。面對不在生活圈裡的大量文言文,必然辛苦。如何讓他們吸收,進而應試,成績不要太差呢?

我必須從學生的角度設想授課內容。有些理所當然應該知道的,他們不一定知道;有些自己感到有趣的,他們不一定覺得有趣。畢竟我是文言文一路讀上來的人。從國中、高中,到大學中文系,從國立編譯館課本到《古文觀止》、《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一堆文言文讀下來,不敢說不難,但個人感覺比洋文容易多了。然而也始終覺得,不少篇文言文,有意義,但沒意思,每篇承載著千百年嘆息,並不適合中學生閱讀、背誦。但老師必須教這些課文,學生必須讀這些課文,教科書是國立編譯館指定本,僅此一家,聯考題目從課本裡出來。

想到要他們讀某些課文,如〈瀧岡阡表〉、〈祭十二郎文〉、〈勸學〉等,就好生為難,但那時還是戒嚴時期,雖然稍為鬆綁,但黨國體制基本盤還維持得住,不會有學生表達異議,不會有大人幫學子發聲,或許那時大家認為古代文章當然要多讀,要多誦讀發揚忠孝節義與民族精神的文章,但無論如何,想辦法讓學生讀懂,這是國文老師的天職。也只能這樣。

以前課本也有白話文,但那是不用教的。我從學生時期就不曾上過白話文,任課老師叫一兩位同學念課文,念完表示上過了。從當學生到當老師,白話文都自動略過。白話文不用教,沒有人在教。一來相對簡單,一來沒時間,趕課是每個老師的夢魘,因為每課文言文都要花相當多時間

而那時候的白話文,說實在,也不用怎麼教,太白了,白如清水,清澈見底。

從我中學時期到日後教書,選文大致不變,沒有現代文學,沒有技巧高妙、形式創新的現代文學作品,讀到的盡是羅家倫、胡適、梁啟超、蔣經國、陳之藩等大老作品。我還記得我教書那年,出現一課以前沒見過的文章——董作賓的〈飛渡太平洋〉。

那時很信奉余光中的散文創作觀點,他說,他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煉出一顆丹來。「我嘗試把中國文字壓縮,錘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併攏,拆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因此見董作賓以白描手法,寫搭飛機、看窗外藍天等事,順暢有餘而文采不足,且無深厚意涵,不免搖頭不滿。

董作賓是甲骨文大師,非文學作家,不以創作見長,為何特別選他的散文?我直覺主其事者是他的弟子或崇拜者。那一學期我因為是菜鳥,被指派作創意教學示範,我一度考慮砲轟這篇,讓同事、上級眼鏡跌碎。也因為這個因緣,對此文印象深刻,多年不忘。

以前大學中文系念的是古書,不及現代文學。幸好本校系的系主任年輕時候是文藝青年,稍為重視新文學,但也只能開一堂選修課「新文藝批評」,任課老師是瘂弦,時任《聯合副刊》主編,編務繁忙,很少來上課。但也沒辦法,系主任說,要借重他文學刊物編輯的資源。這門課程只一學年就停開了。我大四那年,學弟妹們有了一堂「現代文學」選修課。老師是知名的官夫人,偶有散文見報。她上了一學期,一位詩人學弟退選,問教了哪些?他說,還在朱自清。我聽到幾乎昏倒。

試想,若大學不上現代文學,平時又少接觸,為人師時碰到課綱重大改革,以致白話文增多,選入者又多現代文學,如此從何教起?

幸而時代在轉變,文學系所不再唯古是尚,能以眼角餘光觀看現代。而現在教師其實沒有如一些人所批評的那麼遜,勤於閱讀現代文學、甚至本身創作的老師也不少,國文課本選文也不像以往那麼古板而鐵板。同學透過課文知道好多當代作家,這不是當年可以想見的。

這些現代文學作品,這些白話文,是不是略過不教?或者一堂課打發過去。恐怕不是。從作品到作家,結合時事,延伸到生命情境,都是教師可以傳授,同學可以討論的

這就是選文的重要。同樣白話文,怎麼選,是一大學問,文言文也一樣。

這次文白之爭,最終結果若文言文比例不降,只好寄望選文,讓詰屈聱牙的、艱澀難解的、食古不化的,從課本裡消失。課文所選的篇章,不是有意義就好,最好有意思、有意趣,讓學生閱讀有意願,不必背負使命,不必承接鄉愁。文言文、白話文,只要想讀,就是好文。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古文今文一直爭來爭去啦:

  1.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不懂先死背,就會長智慧?──孩子進「讀經班」的三大迷思!
  2.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古時候都講文言文?其實古代也有今文古文之戰啦!
  3.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很多幹話成經典,不少實話被湮滅;讀古文的意義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