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的一切都會消逝,消逝的同時以另一種樣貌向未來留存──《沉舟記》白晝之夜對談
文/暮琳
「沉舟」兩字看似負面悲傷,用以形容背水一戰的「破釜沉舟」卻有殺出新生之感。詩人夏夏在聽聞台灣野生魚類消失的景況後,推想若是魚類消失在地球上,未來該如何向後代子孫解釋字典中的「魚」字才好?有感於中文字許多部首出於自然,現今社會與自然的連結卻愈發薄弱,她發起籌備《沉舟記》一書的計畫,在記錄消逝之物的同時,也擁抱對新生的期許。
《沉舟記》的籌備跨過四個階段,納含一百五十八位詩人,成品共收錄九百一十七首詩。《沉舟記》自詡為「消逝的字典」,集結台灣詩壇老、中、青三代的力量,矢志捕捉消逝中的人事物。白晝之夜台北不熄燈,汀洲路上的替代役所在當晚化身深夜藝文聚落。詩人夏夏與崔舜華、蕭詒徽以及藝術家陳哲偉在露天席坐之間展開對談:談字、談詩、談消逝、談一本詩集,以及它的未來與現在。
記錄消逝之物的字典
夏夏提及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參與這本詩集,而挑選的字也都與自身相關。崔舜華挑選的第一個字便是崔,蕭詒徽則是自成系統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七字。夏夏問起兩位詩人如何構思該將甚麼字放入作品時,崔舜華首先提及名字的意義。
從來不用筆名的崔舜華認為名字是一件很神奇的事。透過命名,人與人、人與物之間便有了從屬關係,有了微妙甜蜜的權力流動與連結。於是她揀出姓名中得以被單獨解讀的姓氏,將「崔」以最初用以形容山勢陡峭的意義譜成詩。
蕭詒徽的七個字則源起於外婆家裡發生的兩件大事。一是外公過世,二則是外婆年老失智。在外婆的世界裡,外公仍在房裡睡覺,而廚房的洗衣機仍是數十年前需要升火的灶。家中變故讓蕭詒徽感到消逝並非總是規模龐大的事件,日常中消逝帶來的情感衝擊讓他由「灶」開始發想,最終延伸至廚房場域內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夏夏以自己的故事呼應,她同是透過家人過世與父親失智而深刻體會消逝。消逝發生於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她感到如果不把事物記錄下來,某天將無法記起他們的樣貌。如同家中隨著母親的逝世而失去的醃製臘肉與灌香腸,直到再也吃不到那個味道時她才發現消逝是那樣的事情。「也許我們沒有辦法阻止,也不應該阻止消逝,但可以更有感知的經歷這件事情,包括環境的變遷」她說。

詩人的網路世代
夏夏接著指出這次計畫聚集了來自不同背景與年齡層的作者。面對同一個字,不同世代的詩人可能以完全不同的視點切入,這種情況下不同世代的寫作風格差異便一目了然。夏夏邀請崔舜華分享根據她的觀察,來自不同世代的詩分別展現出怎樣不同的風貌。
崔舜華點出成長背景對風格所造成的影響。她憶起五、六零年代現代主義、現實主義、非寫實文學跟鄉土文學等各家爭鳴的情景。她的童年時光,所有言論都集中於報章雜誌等紙本媒介,發表領域小而密集,閱讀副刊長大的她由此養成對現代主義的鍾情喜好。而到了網路世代,年輕人首先接觸文學便是透過網路。網路除了其寬廣性、及時性與隱匿性,數位閱讀的生理舒適度使得篇幅短小的詩得到新世代讀者的青睞而盛行。
針對世代風格的差異,崔舜華將年輕世代的詩人分為三種。一是傳統抒情路線,往楊牧、鄭愁予等美學典範靠攏。另一種則傾向寫實風格與社會議題,諸如鴻鴻、宋尚緯與羅毓嘉等人。這群人關心時下議題並能以具有鼓動性與熱情的語言予以立即回應。最後一種,則被喻為「小甜品式」。這一類文字輕盈、淺白且靠近讀者,更適於手機與網路的閱讀形式。崔舜華認為自己無法分類,卻感嘆道五零年代純文學界的努力終使圈子擴大,如今普羅大眾皆可成為書寫者。
夏夏詢問蕭詒徽是否屬於崔舜華口中的網路世代詩人。蕭詒徽笑著承認,接著談起籌備過程中由作者轉為編輯群的感觸與發現,同樣從網路閱讀的經驗切入。他提及在瀏覽Instagram上瀏覽「手寫主」的作品時他曾遇過他人的文字被誤植為自己作品的情況,在這種名分混淆的狀況下文字的所有權到底歸屬於誰其實非常令人困惑。而這本書以部首編成的設計便衍生出所謂「文字正統」的反思,讓他在編輯過程中耗費大量心神與時間。最初以紙本字典作為排版依據時他面臨了字典本身部首形式不統一的問題。最後,他選擇以網路上的教育部辭典為根據,卻發某些罕見字仍在教育部辭典的收錄範圍之外。一連串過程使他深刻體會所謂文字的「正統」該由誰決定,他仍然想不通也尋找不到答案。
愚人船到《時光之舟》
陳哲偉是在場唯一一位並非以詩作形式參與計畫的創作者。夏夏2016年底參觀陳哲偉在北美館的個展——《養神院》後主動與他取得聯繫。陳哲偉長期關注台灣早期與現代精神官能症患者在社會體制中的處境,將他們「被消失」,而非主動消失的腳色以虛擬重建的方式呈現觀眾眼前。
陳哲偉也是與夏夏討論《沉舟記》計畫的第一人。夏夏期待在很久很久以後,當在座的人們都不在時,未來的人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能藉由文字帶給他的線索想像我們所談論的樹木、魚、水、天空、鳥、花。她希望這本書能成為給未來的方舟,也期許這項創作能在紙本外有不一樣的呈現。陳哲偉根據這個理念相應而生的作品便是《時光之舟》的展覽。
陳哲偉表示聽到船的構想時,他立刻聯想到所謂的「愚人船」。歷史的愚人船載著精神錯亂的人從一個城鎮旅行到另個城鎮,某種程度上象徵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驅逐與隔離。現今社會用以取代愚人船的機構便是精神病院,被迫上船則成了隔離與監禁的象徵。
陳哲偉為了這次的計畫花了一年在花蓮榮總玉里分院進出,與全台灣被放棄治療的思覺失調病患互動。
《時光之舟》的展覽已於2017年3月在北美館先行發表。夏夏說一進到展覽空間便會看到牆上貼滿各式各樣的船。乍看之下像是孩子的塗鴉,卻實際出自精神疾病患者之手。
展覽分為圖像與錄像。圖像展間中,每艘船的形貌之多變不禁讓人訝異單一物品竟然能以如此不同的方式呈現。錄像作品的部分則會看見患者們在創作的同時一邊道出自己的故事,過程平靜卻充滿張力。
陳哲偉希望觀眾在面對那些船時能保有開放性跟包容性,並表示有別於以往創作注重作品的完整度,這次計畫反而聚焦在與病友們相處的過程。他印象深刻的經驗是其中一名學員畫了一艘載著家人出遊的船,而圖像中的家庭成員卻唯獨少了去世的母親。最後陳哲偉邀請學員將母親放進圖中,圓滿了這位學員長久以來的缺憾。這次的過程使他重新開始思考藝術的定位,關於藝術可以是甚麼,他與他人之間又可能有著甚麼樣的責任與義務。

《沉舟記》使用指南
座談最後焦點回到詩集。夏夏仔細介紹了封面禎裝上的三層設計:每層書衣底下都藏著在環境中逐漸消失的花、鳥、蟲、魚。詩集內頁插圖則配以台灣沿海瀕臨絕種魚類的圖鑑,希望讀者能藉此感覺到環境的變動與消失。
而有鑑於詩集收錄稿件之多,夏夏邀請在場的三位創作者給予讀者如何閱讀與使用這本書的建議。
崔舜華代替夏夏發言,夏夏曾提過《沉舟記》很適合被當成一本工具書:想查閱某個字時便去翻閱部首索引進而找到對應的詩。崔舜華個人則建議讀者將這本詩集擺在枕邊,依當日的靈感挑選一個字:「剛好想看海就翻到海,帶著這首詩的句子過這一天」。如此一來,九百一十七首詩可以用上三年。
蕭詒徽則是將詩集賦予歷史意義。他說歷史課常會聽到「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因此當代創作者齊聚一堂,以當代角度思考消逝的事物,這本身即是當代歷史的思考過程。他將這本詩集視作記錄當代語言之書,適合十年後、二十年後再讀。
最後,陳哲偉說到他對這本書的閱讀想像是身體感的。人們觀看影像可以看上十、二十分鐘。讀者在使用這本書時也可以進行跳躍式的閱讀,以身體感中過去的情感經驗去看這個時代紀錄下的切片。
《沉舟記》相關展出與座談
《沉舟記》於2017/10/18開始在永康街學校咖啡、泰順街的找到咖啡泰順店和找到咖啡台大店都設有詩展,現場購書和在店內消費皆享有折扣。
陳哲偉的《時光之舟》將於在2017/10/28起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2017/11/19將再一次舉行分享會。屆時將由徐佩芬和阿布分享他們的創作與詩集相關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