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隔壁班的女孩怎麼還沒經過我的窗前?——讀《二哥情事》
近日讀了好些童書,最難忘的是一本少年小說《二哥情事》。
這本書出版很久了,十幾年後,重出江湖。據說很受青少年讀者歡迎。書獲好評是可以想見的,少年小說本就不多,以情事為主題的,更是難得。國中或國小高年級學生的年齡,最是尷尬,離幼嫩時期已遠,轉大人卻尚未完成。而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情竇初開或對愛情產生憧憬卻只能想像模擬的時期。微妙心理只能暗藏在心,胡思亂想。若問大人,通常被斥以「小孩子不要東想西想,把書讀好,長大了再說。」或遭譏諷:「小鬼頭懂什麼愛情?」
但大人小孩各有感情問題,型態不同,困擾則一。家長、老師必須正視青少年的感情紛擾。《二哥情事》寫作之所以成功,首先在書名。書名「情事」二字,便已承認青少年心裡的愛情成分,不是扮家家酒,不是庸人自擾。是這樣開放的態度,獲得年輕讀者的認同。
二哥是國中生,從國小起就很有女生緣,常收到情書。小倩是他小學到國中的同學。在敘述者「我」(二哥的妹妹)眼中,小倩對於兩性關係較為開放,追求二哥,電話、信件,攻勢猛烈,手段直接,用語肉麻大膽。二哥的家長想必對小倩印象不佳,但真正壞了印象的,不是小倩的open,而是來信錯字連篇。媽媽反對他們交往,並且用「搞男男女女」來定位他們的往來。
媽媽怎麼會知小倩信裡錯字連連呢?不問可知,她偷拆了信,母子為此爭吵。家長可以強行窺探子女隱私嗎?一般家庭都會有這類爭議,書中對此沒有定論,但在對話之間,讀者,不論是大讀者或小讀者,讀過後應該都有答案。
《二哥情事》裡每個角色都各具代表,各有功能,透過他們的故事或對話,帶出一些話題。例如大人,主要的任務就是潑孩子冷水,讓他們從愛情夢幻熱度中清醒,破壞他們想像中的甜美夢幻,避免在滿懷憧憬中衝動莽撞。
如果說,幻滅是成長的開始,那麼童話的破滅,與現實面的接觸,更是成長中的成長。「我」,二哥的妹妹提到一部電影,宛如睡美人的現代版。一對七歲的青梅竹馬,發誓長大後結為連理,卻因車禍,女孩從此昏迷不醒,男孩天天放學後去探望,輕吻她,希望如童話般,吻醒睡美人。十年後,男孩已長大,但已不堪等待,決定離開,來到她床邊告別後,兩滴清淚落在她臉頰,她甦醒過來了,兩人重新認識,重新戀愛,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
這故事感動了「我」,並且表示,若有帥帥男友天天送吻,她寧可昏迷。
爸爸不以為然,以不屑口吻說,不要只看到問題表象。女主角沈睡十年,表示心智還停留在十年前,七歲。十七歲的少年如何與七歲女生談心相戀?而且媽媽補上一刀:十年之間,男主角有沒有幫她把屎把尿呢?男生只負責每天親吻,了不起的是女主角的媽媽,十年來,不怕髒臭,守在床邊照顧。什麼才是真情真愛呢?這是電影未演出來的現實。
少年小說受歡迎,有幾個條件,《二哥情事》完全具備。首先題材是讀者關心的(有什麼比感情讓青少年在意的呢)。其次不能說教,所有的故事細節要能反映讀者群的心境。
這樣說,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成年人揣摩兒少心境寫作,有時卻站在大人本位。近日所讀童書,有一本諷刺現代人忙著低頭滑手機,忽略孩童。但這類主題給兒童看做什麼呢?這是大人的事吧。
又一影片,以國中生為對象,認認真真,討論愛與喜歡的分別。但說實在的,青少年對感情事本來就矇矇矓矓,懵懵懂懂,喜歡與愛分不清,但也不在乎感情狀態是喜歡或愛。他們不以婚姻為交往前提,也無關海誓山盟,喜歡或愛不是那麼重要。這是大人比較傷神的事。
《二哥情事》以二哥的妹妹所見為敘事觀點,在這方面電話幫了大忙。因為電話在客廳,小倩打來時,至少得以聽到二哥這一方的談話,從而多方揣測兩人的情感狀態。
然而現代人多用手機,何以二哥不關在房間裡用手機情話綿綿呢?本書舊版寫於十六年前,手機尚未人手一隻,講電話自然而然,然而來到現代社會,時代不同了,新版不得不稍作變通。如何不變動太多內文呢?於是作者可白添加幾句話說,依家規,他們兄妹放學後手機須關機,擺在電視旁的小籃子裡。如是者使接電話一事合情合理。這都是作者用心之處。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句詞意似是而非。現代已沒有人忙於賦新詞了,而愁,不管在大人眼中,算不算愁,但青少年的情緒是真的,有所疑惑也是認真的。或許只是羅大佑〈童年〉歌詞所寫的,「隔壁班的女孩(或男孩)怎麼還沒經過我的窗前?」但這煩惱,對當事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少年小說必須以同理心去寫作。這是《二哥情事》成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