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諸葛亮是中國最虛偽的男人嗎?
三國熱,沒幾年前那麼燙了,但也不曾冷卻,寫三國的作者還是很多,尤其中國的文史愛好者與學者,產量驚人。「天涯社區.煮酒論史」論壇,以三國為題,每日更新的文章,仍然不少,作者勤寫不倦,讀者追讀不棄。
說三國,三國既好說又不好說。好說,因為資料好多,容易取得,閱讀基本功省下不少。但也因此變得不好說了,你講的東西,三國迷都知道,你的我的他的敘述,大同小異,畢竟故事就是這樣那樣,只是語句、語氣有順有澀、有詼諧有冷硬之別罷了。
如此一來,想受注目,談何容易。語不驚人死不休,譁眾取寵,便成為出名捷徑。怎麼進行?最簡單方式就是,寫三國人物,把黑寫成白,白寫成黑;讓正的反,反的正。
進一步講,與其把壞人漂白,不如把正派人物抹黑。最適合對誰下手呢?當然是形象最好,最受歡迎的諸葛亮。想辦法把諸葛亮從神壇拉下來,即使拉不下來,幌動幾下子,也足以受到矚目。於是,從網頁到書籍,不時可見類似文章,作者拿著放大鏡,檢查史書每一個字,或〈出師表〉等諸葛亮的著作,朝陰謀論解讀,讓諸葛亮變成亂臣賊子,形象大壞。因此有這麼一本書,以《諸葛亮:中國最虛偽的男人》為書名,從簡體字印到繁體字,銷售似乎還不錯,也就不足為奇了。
悲哀啊。
或曰,對一個人的評價,本來就見仁見智,任人解讀。此說半對半錯。所有的解讀都須合乎邏輯,兼顧事實,不能瞎猜,不能妄言。
人物傳記難寫,不是資料拼拼湊湊就可以的。撰文者必須貼近傳主的靈魂,經歷、個性、才情彼此接近,心意相通,才能讀得懂一個人。柔弱的人很難理解剛強者的心思,為事業棄家的人很難真實感受家庭至上者的價值觀。
《道濟天下諸葛亮》作者秦濤對此心領神會。在後記中,推崇諸葛孔明,以「道」來解讀諸葛孔明的一生。但他自認只讀懂三十歲之前的諸葛亮,所以寫作時對年輕時期的諸葛亮用力較多,而三十歲之後的諸葛亮,要等自己六十歲時再下筆。為什麼?秦濤說,自己過了而立,走過同樣的人生路,遙想諸葛亮的心境,才有所領會。
秦濤復以一案為例說明。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深居隆中十年,他的心境究竟如何?秦濤說:「這其中的心曲,考據無能為力,所以往往流於瞎猜。」史料就那麼一些些,極為有限,空白部分讀者得自行填補。這一補,什麼可能都有,正面之外也有負面,如沽名釣譽、自抬身價,如坐觀成敗,待局勢明朗再下注,等等陰謀論都是。有的又推崇過度,說,命運註定了他們等待千百年後在這一刻交會,這類幾世輪迴的因緣說,真是浪漫小說看太多了。
到底如何,翻遍所有正史、野史、筆記小說,沒有記載,一如秦濤說的「考據無能為力」,大家只好猜測。因此秦濤又說:「從史學考據上來講,無對錯可言。」但凡事總有個道理,無法從考據判定不代表茫然無解,還是可以猜,只不過猜與瞎猜,不同。猜,要有研判基準。根據什麼?根據天下大勢、人性、人物個性、主客觀環境等。
例如,諸葛亮投效的對象,為何不是曹操?論者表示,曹營人才濟濟,諸葛亮抱持「寧為雞口,不為牛後」的心態,加入劉備陣營。此論同樣沒有辦法考據,但依常理與現存資料,可以研判是非真假。
曹操留給諸葛亮心頭很大的陰影。諸葛亮十三歲那年,曹操的父親在徐州被殺,曹操怒氣沖沖攻打徐州,遷怒到所有民眾身上,展開大屠殺,「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後漢書》這麼記載。第二年曹操又攻來,幸好劉備帶領少許兵力,擋了下來。這一年諸葛亮十四歲,就住在故鄉徐州琅琊郡。雖然未遭波及,但大家早嚇破膽,諸葛亮跟著叔叔逃難。
殘忍嗜殺的曹操,救苦救難的劉備,給諸葛亮一正一反的深深印象。據此,你說,諸葛亮在隆中癡疑的等,就為了等曹操,說得通嗎?
凡作家寫諸葛亮,或寫三國,只要檢查兩個地方,大概就知功力。一是劉備與諸葛亮最初見面,一是劉備與諸葛亮最後見面。第一次見面指的是劉備三顧茅廬,最後見面指的是劉備臨終託孤。
劉備託孤是什麼心眼?他對諸葛亮說,阿斗如果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有多方解讀,除了正面意義,也有負面評價,認為是劉備的君王權術。秦濤歸納出這些意見,三個說法:
- 試探諸葛亮的忠心
- 騙取諸葛亮的忠心
- 逼出諸葛亮的忠心。
秦濤說,這三種意見,沒有道理。但理由不是像有些人認定的,把劉備看太壞了,而是把劉備、諸葛亮看得太傻了。什麼意思呢?劉備和諸葛亮共事那麼多年,諸葛亮是忠是奸,要到臨終才來試探?就算臨死前試探出諸葛亮是奸臣,能用託孤幾句話逼他忠心嗎?劉備如果笨到這樣,還當什麼一代梟雄呢?
秦濤例舉魏明帝曹叡託孤給司馬懿一案,說明託孤並不能左右受託者的忠奸。劉備託孤那段話,不是講給諸葛亮聽的,是給同樣接受託孤的李嚴,以及不在病床前,準備繼位的阿斗聽的。
細節不多說了,若有興趣可見《道濟天下諸葛亮》一書。
關於三國人物,秦濤之前出版過《權謀至尊司馬懿》、《黑白曹操》。三本書都展露他的強項:頭腦清楚,條理分明,長於分析,論述扼要。秦濤是很好的歷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