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青鳥】收音機體操不只教育學校小朋友──日治台灣時的教育鏡像
Photo Credit: 青鳥書店

【評書青鳥】收音機體操不只教育學校小朋友──日治台灣時的教育鏡像

側記/Mitty Wu

時間:2017.10.27
主持人:陳建守(說書創辦人)
與談人:謝仕淵(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兼副館長)
    鄭麗玲(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兼系主任)
    蔣竹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日治時代的台灣人,如何應對殖民統治者的教育政策,借力使力,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這是《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1930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一書,書腰上的文字。

在距離我們已有些歷史的日子裡,是現在年輕一代不曾接觸的時光。關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流傳下來的紀錄都經由整理、敘述,細細轉化成無數文字,匯集成書。

由說書創辦人陳建守主持,透過蔣竹山、謝仕淵、鄭麗玲,三位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娓娓講述關於此書的探討及評論。

「透過教育,觀看日治台灣的思維面貌。」—— 蔣竹山

日治台灣的書在市面上不少,大多是以大眾通俗的角度書寫。但是以學術研究為主,並透過淺顯文字表達的出版書籍,相較之下顯得稀有。於是蔣竹山老師開始觀察有關日治時代的書,也因為這幾年在做關於花蓮公學校的文物普查,擁有比較多機會接觸日治台灣的歷史。

「教育史在台灣歷史中是非常特別的項目。」蔣竹山說。因為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中,教育史並非獨立出來的項目。但對於台灣來說卻是很值得探討的領域,尤其是日治台灣時期。蔣竹山閱讀完此書後認為,書中的概念並非全然在教育制度,而是換了另一種方式思考,強調透過教育的角度,去觀看日治台灣的思維面貌,甚至是政治的相貌。

如同「鏡像」,先有政策放影,後有民眾投射。在教育制度實施之後,民眾反映出來的另一種生活樣貌。

雖然此書談的是日治台灣的教育歷史,但作者在書中安排許多和近代日本史的對照,除了台灣教育外,也花費許多心力研究當時的日本政治與教育。過去的傳統教育史大多是制度上的研究,譬如中國科舉制度,比較少談到關於制度下人們的感受。當教育放在文化史的研究時,是生活脈絡中非常重要的議題,書中無論宏觀與微觀都有關照。透過許多圖表,能清楚讓讀者明白及對照不同時期實施制度後的變化。

書本總共八個章節,每個章節都有點出問題並擁有各自的結論,足以反映當時民眾的生活,像是公學校畢業生未來的發展,以及畢業生社會的角色與流動。

蔣竹山認為可以進一步補充的是,當全部章節串聯起來時「最後宏觀的結論」。去點明教育在社會或政治脈絡的時候,扮演了甚麼角色?凸顯為甚麼教育史這麼重要,而成為大家關注的領域。

他認為日治台灣的教育,能透過表格、圖片、排版等,以書本方式呈現,是學者將研究議題傳達出來,非常好的代表著作。

「社會往往是受到學校教育影響後的結果。」——謝仕淵

謝仕淵從台灣教育史的研究脈絡來看,這本書反映了教育的進程。在近代學校的成立過程當中,從總督府到地方共同建立起來,整個30年代的教育對於台灣來說,無論是就學率、台灣人對於教育的期待跟整個學校數量的提升,都有很顯著的不同。這部分的資料零散,缺乏一個參考書。作者的書本脈絡建立在散落的資料下,整理拼湊出兩大主題:「台灣民眾的教育想望」及「殖民政府的教育總動員」描繪出來的歷史圖像,使我們終於看到台灣當時的樣貌。包含在當時教育制度下的畢業生,他想的是什麼。

「當歷史敘述回到人文主體時,重建的過程並不容易。」他說。

謝仕淵對這本書有兩個觀察的切入點,第一個是身體的部分,也就是「收音機體操」和「健民運動」這兩個章節。在日治時期的教育中,學校是近代化啟動很重要的場域。體操和運動並不是只有身體規訓的意義,而是讓台灣人在生命上擁有共同感,進而追逐美好狀態的概念。學校內傳遞的價值與身體訓練,會進而影響整個社區,甚至影響社會

第二個則是書中第一部分的章節標題「台灣民眾的教育想望」,在當時台灣人對於教育的渴望與需求越來越強烈,在受過教育後的知識水平下,公學校的畢業生對於進入社會求職,有更多不一樣的想法去做選擇。而學校的考試制度給予一個發生的可能,對於升學但受制於家境經濟條件的人來說,是充滿機會的管道。

對於當時有沒有貧困的人,但因為擁有讀書天賦而經由教育制度的改變而改變人生?謝仕淵老師顯得很感興趣。

他覺得可以進一步的去描繪出個體的歷史圖像,像是因為考試制度而獲得翻身機會的故事,能讓「台灣人對於教育的想望」這個主體,擁有更大且更明亮的力量。

【評書青鳥】收音機體操不只教育學校小朋友──日治台灣時的教育鏡像
Photo Credit: 青鳥書店

「傳達擁有溫度的過往,是做歷史的初衷。」——鄭麗玲

「對於歷史系的學生來說,這本書會非常受用!」鄭麗玲老師一開口,寧靜的空間頓時添入活力。

她認為這本書的研究方向也是國家所重視的部分。學術性研究很扎實,擁有需多基礎史料,以及新的普查材料。可是如同書中的推薦序,她認為這本書比較多是制度面的觀照,關於台灣人如何反應、如何透過教育制度去獲得自己想要的事物,這部分描述稍微少了些。

「在交代整個大歷史時,需要把變動講出來。」但要把微觀的部分提出來,且符合論文規格,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其實在鄭麗玲老師自己在寫論文時,也會因為學術規範而文章顯得較為生硬,反而會失去一些關於人的溫度。要把學術研究轉化成真正有歷史厚度的故事,是鄭麗玲在做學術研究時想繼續發展的部分。如果問鄭麗玲老師做歷史是為了什麼?她覺得就是傳達有溫度的過往,去敘述真實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此書主要講述1930年代台灣的教育與社會,那段歷史是個很有趣的時光,1930期間發散許多事物,透過日本殖民之手帶來的種種西化影響,包含教育、價值觀、生活方式等等,和自己本土傳統做協商,與新的事物交涉出不一樣的台灣文化。

過去學者研究台灣教育史時,1930年代的資料真的少之又少,做起來相當有難度,尤其義務教育的部分,可即使資料再少,對台灣影響卻很大。作者的這本書則是把這些資料補齊,並整理出非常有系統的脈絡,令人佩服。

她個人非常喜歡第八篇的義務教育。「這非常非常非常不容易做!」鄭老師強調三次非常,想必是真的不容易研究。那年代的資料零散到很難下手,鄭麗玲認為義務教育的篇章是價值最重要的一章,關於日治時期最後的那五年,學校制度變化很大,但流傳下來的資料很不齊全。如果能把那五年的歷史,以及那些最後的、已經消失的學校一一調查出來,了解到底發生甚麼事情,一定很有意義。這是她閱讀完第八章後獲得的啟思。

對鄭麗玲來說這本書很完整,就算有所批評也是吹毛求疵的部分。她個人比較想知道義務教育制度之後的費用是否比較便宜?因為在過去經驗中,她發現日治台灣的學費並不便宜,再加上城鄉不同更顯差距,若說是台北三個月的薪水就能送孩子上學,那鄉下可能需要一整年。由於日治時期並沒有像現代強制性的義務制度,若家長負擔不起政府也不會懲罰,卻也因此無法改變他們的知識現狀。這是後續值得再討論的議題。

Mitty Wu
期許自己能拼湊微光,於是偶爾流浪,偶爾回望。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留下來的:

  1. 是殖民的遺跡,卻也是文學與歷史的見證──台北城市散步「楊佳嫻的溫州臺大」印象
  2. 日治時期,臺灣的男女老少都「打牌」?
  3. 台灣人的第一個棒球夢:KANO,邁向甲子園的旅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