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怎麼對待自己內在小孩,就會怎麼對待你的孩子。」──專訪洪仲清
文/犁客
「那個有自閉症的孩子,從一開始不信任到最後主動牽我的手,這件事是我選擇『早療』領域的契機之一。」洪仲清回憶。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在是家族同輩當中的老大,從小就很習慣與比自己年幼的孩子相處;學生時代開始對早期療育產生興趣,求職的時候最快給予洪仲清回應的,也是這類專門機構──對洪仲清而言,投身早療領域工作,似乎冥冥中自有安排。
「一般而言,六歲之前的個案屬於早期療育的範圍,因為個案年紀小,所以常是相關家人都陪著來。」洪仲清笑著說,「我發現:做早療,其實我會看到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彼此的關係,以及教養或者隔代教養可能出現的狀況。」
洪仲清認為,進行臨床心理工作的時候,只要自己幫得上忙,就不會把職掌分得太細;也就是說,雖然工作領域是早期療育,但洪仲清真正面對的,常是整個家族,「做早療可以看到一個人從小到大的變化,與此同時,家長、親屬的人生也在變化。」
陪伴孩子,其實是陪伴一整個家族
因為目標雖是不滿六歲的孩子,但事實上會是一併陪伴整個家族,所以洪仲清很早就有經營臉書專頁的念頭。「因為治療期間和家長相處的時間實在不夠,」洪仲清說,「所以我想,或許可以利用文字多告訴他們一些事。」
洪仲清從2011年開始經營粉絲團,每天固定發兩則貼文,並且逐漸意識到,「臉書專頁裡的文字是我寫的,但並不只是『我的』。」洪仲清說,「讀者讀到那些文字所獲得的支持,其實來自讀者自己的能量。臉書有點像是我們一起共同創作,讀者的回應會附和或反駁我的文章,讓後來讀到的讀者有更多想法,而這些回應也可能變成我下一篇文章撰寫的方向,和我相互影響、形塑我思考的樣貌。」
每天兩篇貼文,是種承諾,也是種陪伴。「有些人處於一個不知所措的迷惘狀態,到粉絲團看看文章、看看回應,心就比較定了。因為他知道有人陪著他,有人回應他。」洪仲清表示,「其實我們做臨床心理的就是這樣:我們和當事人的位置是平等的,我們提供的是輔助,可以陪伴個案成長。我們和一個人接觸的時候,常是他有困難的時候,我們不見得可以解決他的煩惱,但我們會承諾長期陪伴他。他如果自己已經有可以嘗試的做法,就去做做看,他如果完全沒有想法,或許就試試我們提出來的想法──而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會一起陪著他。」
「親子」只是譬喻
洪仲清在媒體發表的文章,時常與親子或教養有關;這些文章讀起來與他的早療專業領域緊密扣接,但事實上,洪仲清的眼光並沒有被限制。「『親子』只是個譬喻。『家庭』也是一樣。」洪仲清解釋,「今天我說『親子』的時候,講的並不只是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是你和你內在小孩之間的關係。假如你把咖啡打翻了,是會先擦拭撿拾還是責怪自己?今天孩子闖禍了,你會先帶著孩子一起解決問題,還是只是罵他一頓?你怎麼對待自己內在小孩,就會怎麼對待你的孩子。」
但一個人的內在小孩不易被發現──這不是一個具象的存在,臨床心理師需要時間觀察當事人,當事人也需要時間自我反省。「「現在大家已經比較能接受『父母也會犯錯』這種觀念了,」洪仲清笑了,「我剛開始這樣寫的時候,道德壓力很大啊。有人說我在抵譭父母,有人說我會有報應。」
提出如此論點的人,其實不一定真的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有可能只是盲目地接受、複製舊有教條,不去否定與懷疑。「他們會覺得打罵孩子有用,的確,孩子會因此記牢,但也會因此變得不敢嘗試。」洪仲清說,「所以我認為面對大眾也是種自我成長,既然是可以討論的想法或議題,我就試著寫寫看,告訴大家需要不斷地閱讀、嘗試、思考,不要只想找標準答案。」
工作是「面對社會大眾」
目前洪仲清定期舉辦工作坊、讀書會,也仍舊進行臨床心理師的工作;「有人問我『真正的工作是什麼』的時候,」洪仲清笑著說,「我都說是『面對社會大眾』。」
洪仲清認為,大家不應該在心理狀態需要協助時才找相關的專業人員,應該在情況惡化之前,就思考自己要怎麼活、要活得好。「當然,很多時候大家其實知道該怎麼做,只是沒有下定決心做;工作坊、讀書會等等活動,都是利用閱讀的內容及聚會的時間,讓大家審視自己的生活,並且互相陪伴。」洪仲清說。
藉著擔任Readmoo讀墨當月店長的機會,洪仲清推薦了一系列心理相關書籍,從與孩子的相處,到與自己的情緒相處,「我們可能覺得有情緒波動是令人困擾的,但如果你注意情緒的聲音,情緒就會幫你。」
而這也正是獨處閱讀時,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二月店長洪仲清「迷惘中,找到獨處與相處之道」精采選書!推薦書籍雙書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