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你的錯誤,不見得是你的錯誤
你手上握著雞蛋,知道手放開雞蛋會摔碎在地上。你不想要雞蛋摔碎,所以謹慎握好。一般來說,我們認為原因是客觀的,跟價值、喜好無關。「手放開」會是「雞蛋摔碎」的原因,這是一個客觀事實,跟我們對手、雞蛋、地板的看法無關。掌握因果關係,讓人類可以跟世界正常互動。
不過有些哲學家認為上述看法不完全對。
2009年,加州理工學院的希區考克(Christopher Hitchcock)跟耶魯大學的諾布(Joshua Knobe)在《哲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主張我們的因果關係判斷,其實包含價值預設,不完全「客觀」。他們提了一個有趣的案例,大致上是這樣:
哲學系辦公室在某個抽屜準備了一些原子筆給系上助理使用。教授跟助理都會在辦公室進進出出,不過教授有自己的文具經費,所以照慣例不能從那個抽屜拿筆來用。
某天下午,一個教授跟一個助理從辦公室經過,兩個人各拿走了一隻筆。稍晚另一個助理想要拿筆來用,發現抽屜沒筆了。
抽屜的筆用完了,原因是什麼?如果你直覺上認為原因是那個教授拿了筆,而不是那個助理拿了筆,代表你的判斷背後有價值預設。客觀來說,在這個案例裡,不管是假設教授沒拿筆,還是助理沒拿筆,筆都不會用完,不過依照規定不能拿筆的是教授,所以當筆用完,我們自然歸咎于教授。
因果關係背後的價值預設
希區考克跟諾布認為,人會自然地將原因歸於那些他們認為「應該改變」的東西。筆用完了,原因是不該拿筆的教授拿了一隻筆,而不是可以拿筆的助理拿了一隻筆。雞蛋掉在地上,原因是你沒拿好,你應該小心一點才對。
硬要說,「助理當天也拿了筆」跟「萬有引力」當然也可以算是大家沒筆可用和雞蛋破碎的原因,但我們直覺上不會這樣認為。我們以為我們很客觀地在做因果關係判斷,然而,我們其實是從眾多原因當中選擇比較重要的、比較不該出現的,來當作原因,這個選擇,避不開價值判斷。
(你可以在黃頌竹的文章〈要人保護自己就是譴責受害者嗎?〉看到上述想法的精彩運用)
對一般人來說,希區考克跟諾布的洞見重要,因為因果關係判斷重要。人活在世界上,解決問題的方法,通常是找到問題發生的原因,把原因改變或消滅。如果我們意識到原因背後有價值選擇,我們更容易看到更多解決方案:你不只可以藉由改變某個原因解決問題,事實上有好幾個原因,你可以選。
你的錯誤不見得是你的錯誤
我們應該看到更多解決方案,因為有時候眼前的解決方案太少,會讓我們誤以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例如,我一直搞不清楚樓梯間按哪個開關會讓我想要的燈亮。當我站在二樓,面對兩個開關,我知道一個是控制一到二樓的燈,另一個控制二到三樓的燈,但我老是會搞錯。我一開始覺得很奇怪。我們的開關是那種會發亮的,直覺上,應該是燈暗的時候開關亮,來讓人在黑暗中找到開關。但是每次我按下發亮的開關,結果往往是把燈給關了。
後來我發現問題所在。我們的開關根本不是那種「燈滅時開關亮,燈亮時開關滅」的。我們的開關是那種永遠發亮的,只是其中幾個開關上的發光裝置壞了,所以永遠都不亮。有些開關亮,有些不亮,讓我誤以為開關的亮熄是對應燈。
當然,你也可以合理地說,上面這些事情都是因為我不用心。我應該要發現開關是否發亮跟按不按無關,或者乾脆把開關和燈的位置背下來,反正又不是多複雜的事情。不過我想至少我們可以說,如果按錯開關算是一種「人為疏失」,假設開關狀態正常,我過去上下樓梯時的那些人為疏失,應該比較不容易發生。
「人為疏失」的原因看起來是人,不過希區考克跟諾布的洞見告訴我們,原因的判斷其實包含價值判斷。而心理學家諾曼(Donald Norman)則呼籲社會,有時候不要把錯誤歸因於個人,會比較好。
在《設計的心理學》裡,諾曼分享了一個案例:美國三哩島核電廠在1979年發生泄露事故,給水幫浦停轉,備用給水系統也沒有正常運作,結果爐心熔毀。
這個事件本來被認為是「人為操作失誤」,因為給水系統中的某個開關在前一次檢修後沒有照規定打開。不過諾曼所屬的委員會參與調查,認為更適合把起因理解為「設計失誤」。他們發現「核電廠的控制室設計得非常差,差到錯誤根本無可避免。這是設計的責任,不是操作員的責任」(p.34)。
我家樓梯間的燈開關設計,並沒有差到誰來用都會出錯,在這意義上你可以說朱家安你還是去把開關位置記好算了。但如果核電廠控制室的設計差到不管誰來用都容易出錯,而且就算練習了也難以可靠避免出錯,那最好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改變設計。我是說,如果不考慮廢核的話。
就算你不被電燈開關困擾,也不擔心核電廠,你還是有理由考慮諾曼提供的意見。因為現代人的生活離不開設計,在事情出錯之後,若我們總是在找到人為疏失的負責者之後停止調查,可能會無法避免下次錯誤。
了解錯誤,避免錯誤
在《設計的心理學》裡,諾曼詳細說明我們可以如何分析「人為疏失」,讓設計上的解決方案更容易出現。人可能產生的行動疏失可以分成好幾種,每種疏失的原因不同,解決方案可能也不一樣。例如:
失誤(slips):準備早餐的人,從冰箱拿出牛奶,倒了一些在咖啡裡,然後把咖啡杯放進冰箱。
錯誤(mistakes):從來沒泡過咖啡的人,以為咖啡豆磨好之後是要直接放進熱開水裡攪拌,像奶粉那樣。
這之間的差別,在於人的行為跟他心中的計畫是否相同。如果你恍神、沒注意,導致行為跟計畫不符,例如把不該放進冰箱的東西放進冰箱,你犯了一個失誤。如果行動忠實反映你心中的計畫,但你的計畫是錯的,因此沒達成預期結果,你犯了一個錯誤。失誤跟錯誤的差別重要,因為它們通常需要不同的方式來避免。
在我看來,諾曼的觀點跟所謂的「社會學之眼」有接近之處:問題發生之後,避免草率把責任歸諸於個人,從背景和結構尋找更有效的解決方案。雖然《設計的心理學》主要談設計,但也提供大量案例分析,對於從事複雜規劃和執行,在意如何避免出錯的人來說,應該都會有些幫助。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設計的無所不在:
- 我們就是現在台灣,當代的模樣──台客,我的母親:《設計嘴泡》新書座談側記
- 【評書青鳥】德智體群不完美──談美感教育,從教科書的再設計開始
- 是包裝得美美的比較好?還是脫光了直接來比較好?有趣的封面設計測試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