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青鳥】德智體群不完美──談美感教育,從教科書的再設計開始
Photo Credit: 青鳥書店

【評書青鳥】德智體群不完美──談美感教育,從教科書的再設計開始

文/尤齡緯

德智體群美,這是小時候學校分門別類來判斷人格的評分標準。不過,可曾經想過五項全能、十全十美是否我們共同所追求的嗎?由青鳥書店所舉辦的教育系列講座,從美感為起點談如何在教育裡重新設計並實踐。

以設計進行公民外交回來的CxCity召集人蘇民在開場即提問「設計力真能成為國力嗎?」,舉例「高鐵票事件」、「Redesign 世界設計之都」和「捷運站新意見」之例來應證。他拜訪一路從曼谷到哈薩克,應證設計是一種由下而上、民間發起和影響政策的重要元素。「美感細胞教科書」團隊的共同創辦人陳慕天,接續以「教育層面」角度去思考及分享。

「美感細胞教科書」計畫至今,從籌劃到執行以有三年之久。一路上歷經的許多失敗,不斷從中嘗試、學習和檢討,到現在仍不敢說自己已經找到方向。認為現在敢嘗試的人比較少的原因,不論是政府也好,出版社也罷,並非不願意去做,皆遇到現有體制上的阻礙。

異常貼心的體制教育

畢業那一年,陳慕天感受到台灣的教育異常貼心之處,在於貼心到把領域切得非常細。習以為常的國、英、數、自、社,精確到學生自以為這個世界就是如此進行。甚至到了高中,學生接收到理組和文組的老師們,認為「其他學科不如本身在未來實用」的想法,長久以來造成相互輕視的現象。

同樣的現象可以套論在備受爭議的核四議題。某些工程師倡導核能設計的安全性,呼籲大眾接受核能。他們所無法理解的是,大多數人不願意相信,可能是環保議題、政治因素、施工安全也可能是溝通方式,跟他們所在談的理論幾乎無關。核四蓋不起來,是總總因素加總起來,而非單一面向,社會上許多問題的衝突皆是如此。

那些我們沒有告訴孩子的事

或許,小學的美術老師會告訴小朋友,美很重要。但走出教室,看到其他學科、其他景象,便又開始認為這一切好像並沒有這麼重要。我們習慣將東西分開來,所導致資訊傳達非常斷裂,但事實上這些東西必須被整合在一起。因此美感細胞團隊決定站出來,從「美學」改變著手。

陳慕天舉例,史丹佛大學以問題導向,召集不同領域的人來解決問題,不同領域的人會有不同的思維,而解決問題需要跨領域的人才結合,整合後才會成功。舉例Apple公司的成功,並非僅有科技的發明,還有加上設計和行銷的功力。

美感細胞教科書成立以來,常常會被問「什麼是美感?」、「憑什麼說你的東西叫做美?」這些問題充斥在這些日子裡,也是談論美感的爭議所在。要讓孩子發展自我,該如何往哪個方向走?而後,慕天個人開始把「美感」和「藝術」兩者分開,藝術是種發展自我的概念;美感則是視覺溝通的語言。多數家長覺得美感不重要的原因,是它被講得很藝術或太玄。人類是視覺動物,需要跨國溝通的時候,美感就如英語一樣是跨國界的。

如果我們把教科書做好看的話,那該有多好!

關乎全民的美學教育,早期的美感教育責任落在美術館身上,但實際去參訪的人少之又少。藝術也非一次就懂的玩意,需要長期在無形文化薰陶的累積。 全民教育不僅要平易近人,還得時常觸碰,就如生活美語一樣足以在日常上運用,最後團隊討論出這一件可以起身從設計改變的事情,就是「教科書」。

起初他們注意到,波蘭設計師重新設計報紙,將資訊圖像化,相較起台灣報紙可以看得出來相當大的差異。這讓他們感到相當興奮,不禁認為如果如此複雜的報紙都能重新設計的話,教科書應該也可以做得到。

國立編譯館其實一直有在做,更期待設計能有更多樣貌,也可以做得更好。清楚做這一件事情,短期一兩年並不會有效果,在台灣如果很踏實的推了五到十年後,就會產生顯著的效果,因為這是一整個世代的改變,也是美感細胞團隊深信的事。之所以年輕的時候就出來做,陳慕天笑說,自己內心想也許自己小孩還來得及。如果因為害怕擔憂,想要等自己十年後準備好才做的話,就還要再等十年才能收穫了。

【評書青鳥】德智體群不完美──談美感教育,從教科書的再設計開始
Photo Credit: 青鳥書店

提倡美學:台灣教育先輩漢寶德

去年(2016)的時候美感細胞團隊進入教育部,正式與政府開啟溝通及對談。教育部這幾年成立一個美感小組,在台灣各地培養許多美感種子教師,嘗試新型態的美感教育。這一大部分的功勞,皆得仰賴漢寶德[1]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不斷地向政府喊話提倡美感的重要。甚至有人跟他說,「漢寶德先生走了三、四十年才走進教育部,你現在是因為他,你才有辦法進來這裡。」

這讓陳慕天對先輩的堅持與付出滿懷感激。

在漢寶德的著作中曾提及,工業的發展的年代,普遍發現產品賣不進歐洲,但歐洲的東西一直賣進美國。多番研究後才發現,這些產品當中少了「設計」。然而毫無疑問地,二十一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那時的行政院長跟他說,「我們現在需要的是賽先生(Science,科學),先把科學教育做好。」漢寶德先生便被指派為當時的科博館的館長。而後,也推進南藝大的創立,最後在離開人世前才走進教育部。

讓思想更自由的教科書

回來台灣後,萌生扭轉台灣教育的念頭,團隊開始決定提倡這一件事——改造教科書。起初,認為會獲得不管是政府、教師或設計師的贊同,大約花了半年的時間提案。屢遭碰壁的狀況,最後還是為了爭一口氣,讓團隊才開始自己動手做。

美感細胞教科書邀請設計師設計不同科別的課本,如 IF OFFICE負責人馮宇設計國語科,設計應是引導功能進入知識的世界;究方社負責人方序中設計數學科,從線索裡面與課本產生互動。「圖文不符」 團隊設計社會科,創造了幾個小朋友角色讓他們帶領小學生一同學習,以插畫打破距離感。甚至色盲、色弱等特殊學生是否能順利使用該課本,也是在設計考量範圍。其他科目如:陳永基設計英文科,Alice Wang Design負責人王艾莉設計自然科。

上群眾募資後,首次將重新設計過的教科書拿到學校去發,小朋友的反應讓他們既緊張又欣喜。陳慕天指出側拍影片當中小弟弟試用過新的課本後說:「這讓思想更自由」,這一句話拯救了整個計畫。教科書隨時是在變化的,不只因為政府政策會改變,設計師在課本的設計上有所堅持,編輯則倚靠過去的經驗。他坦言,最後他們往往會偏向設計師,理由正是因為團隊期許嘗試別人尚未試過的東西。

讓設計師進場,開啟美感細胞

給予設計師極大的嘗試空間,樂觀地說就算失敗了也會獲得「知道這樣行不通」的經驗,不料遇上的最大困難,可能出在「字體」上──教育部在課本的字體上有諸多規範。例如國語課本僅能使用標楷體,源自於文字的撇捺十分重要。然而在自然科,則是能使用宋體和楷體,卻無法使用黑體。團隊為此找來文字設計師,挑出好幾個黑體字重新設計,但設計出來的課本卻仍因為「政府未開放」而不合法。不論是字體及照片的真實性,都是設計在應用上被卡死的原因。

回歸何謂「美感教育」?陳慕天認為,這是在找尋一種共通的溝通方式。

可以將其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生理上」帶給你最直觀的感受;往外一層是由平常使用上的習慣和感覺 ,以及後來衍生出來的排斥感所構成,亦是「社會化」後的影響所造成。前兩者是現今美學小組所談論,認為美學有一種標準和大方向。如是有長時間累積,則會有明確的美感存在。最外面一層是所謂的「流行文化」,有如曇花一現般,它必須符合整個社會的使用原則,才能進到下一層,否則將隨時間被淘汰。

同理套用在設計教科書上,視覺規範首要是考量色盲、色弱,再者是老師使用的習慣,最後才是加入新的元素。如此一來,將不同層面拆開來討論,討論「美學」才不會無所適從。

NOTE

  1. 漢寶德。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著有《漢寶德談美》、《談美感》、《如何培養美感》、《給青年建築師的信》、《中國的建築與文化》、《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等。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美感就在生活裡:

  1. 幾個小訣竅,生活中的美感就立刻提高!
  2. 讓低畫質的手機照片也能馬上變得時髦──只要做對一次,INSTAGRAM的故事
  3. 我只能試著用詩來製造武器,並希望它經得起反復使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