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維持平盤?現在正是要定義出版未來面貌的時候啊!──2018倫敦書展報導觀察
文/龐文真
雖然沒去倫敦書展,在我常看與聽的新聞和推特上,不時有訊息進來。檢視這些訊息,挑和數位相關的訊息,分享我的觀察:
- 「平盤就是上升 」(Flat is the new up.) 的時代
- 有聲書興起的時代 (Rethinking Business, Rehearing Audio.)
- 位在中數位時代(Mid-Digital Age)的價值
平盤就是上升
對全球五大出版社而言,紙本書銷售若能維持平盤,就好比銷售增加,讓人開心。2017年法蘭克福書展時,企鵝藍燈執行長馬可仕多勒(Markus Dohle)演講表示,他的出版事業,在全球其他區域積極成長,但歐美電子書市場從百分之三十多掉下來,紙本書和電子書維持在八二分的比例,進入非常穩定的態勢。
電子書已是常態(Ebook is the new normal),平盤就是上升!但一個產業永遠持平,這樣好嗎?值得大家思考。
有聲書興浪
根據Simon & Schuster出版集團最新的營收,2017年上升了8.2%,其中數位部分上升了3.6%,而數位中的有聲書則成長了39%。英國Hachette執行長Shelley在倫敦書展的一場主題演講裡甚至表示,有聲書可能是他們家未來五年,最重要的產品發展。
從許多產業報告看來,有聲書已連續四年雙位數成長。數位技術變化快速,五年前沒有人會認為有聲書會是出版社的重要營收。隨著智慧手機全然佔據人人的口袋,聽有聲書,已領風騷,成為營收成長的來源。
在今年的倫敦書展中,談數位,不再是電子書了。電子書,早習以為常,本本出版品,都該有電子書。五大出版社倒是在討論如何利用有聲書賺錢。現在是有聲書風生水起的時光,出版社可以製作全新的有聲書,也可回頭將常賣書製成有聲書。出版產業不應只是文字產業,不是只在閱讀,而是應該想想,如何能搶進人們的非工作時光,讓大家利用各種方式使用接觸你的產品。
在中數位時代轉型
《數位達爾文主義》一書作家Tom Goodwin,在〈New Rules of Business and New Waves of Storytelling in the Post Digital World〉的主題演講時,提出了中數位時代(The ‘Mid-Digital Age’)概念。
在前數位時代(pre-digital age),書籍是個穩定成熟的產品,很好用。買一本書,翻開就可以閱讀。沒有技術,但很簡單。但市場如果穩定,也太無趣了吧?技術一直變化,的確有時讓人迷惑,但產業需要不平衡(imbalance)發展,需要快速變革,才會有新的收入。
目前我們處在中數位時代,我們僅體驗到部分未來的一些可能性,新與舊交接,有時令人無力、失望,但數位科技最終如何?沒人知道。現在反而是走進(數位)出版產業最好的時光,因為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定義未來,擁有真正價值。
「書籍」(內容)不再只能成冊僅在實體或虛擬的賣場銷售,「書籍」可以單獨存在,可變化萬千,可以利用各種科技接觸人們。在最近爆出Facebook演算法恣意餵使用者特定內容的事件之後,出版產業(含新聞媒體)和編輯更是愈來愈重要。編輯等同策展者,把最佳內容準備好;而讀者也有自主權,付費或免費,選擇想要的最適內容。
Readmoo讀墨盡力提供繁體中文數位閱讀最好的服務。不斷嘗試、演變,一路從瀏覽器閱讀,發展到各式應用程式,到mooInk閱讀器;提供podcast說書、YouTube推書和語音朗讀功能⋯⋯,走在數位的世界,一切的一切,只為讓讀者隨時可以接觸到最好的繁中內容。
資料來源:
- Frankfurt Book Fair 2017: Penguin Random House CEO Markus Dohle’s Full Remarks
- Audiobooks Boom
- Publishers Confront Slow Growth
- London Book Fair’s Quantum Keynote: Tom Goodwin, ‘Digital Darwinist,’ on Surviving
- London Book Fair’s Quantum Conference: Rethinking Business, Rehearing A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