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人跟人之間只有利益嗎?《論友誼》
Photo Credit: Unsplash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人跟人之間只有利益嗎?《論友誼》

有些人認為,人跟人之間除了利益沒有其它。你跟別人交際,不管深淺,只是因為你們可以給彼此想要的東西。姑且把這種人叫做「利益論者」好了。利益論者的說法可能讓你不舒服:如果我跟我的朋友、伴侶、家人之間都只是利益,也太可怕了吧。況且,如果兩個人之間只有利益交換,那當其中一方無法繼續提供利益,關係似乎就會合理終止,但我們理解的許多重要關係,應該沒這麼現實才對(是嗎?)

不幸的是,你很難說贏利益論者。只要你承認一段關係能帶來你想要的東西,利益論者就會舉著食指說「啊哈那就是利益啊」。反過來說,如果一段關係真的無法帶來任何你想要的東西,甚至只有痛苦、低自尊和情緒勒索,那似乎也不值得維持。

這個困境看起來有點麻煩,不過普林斯頓大學哲學教授內哈瑪斯(Alexander Nehamas)在《論友誼》裡提到的一些洞見,或許可以帶來解方。《論友誼》裡的哲學說法分散在書中各處,不容易整理,也不容易確認自己的詮釋是否精準貼切。不過以下我們就從亞里斯多德出發,來看看兩位哲學家可能會如何回應利益論者。

利益、樂趣和美德

亞里斯多德認為,人想要從其他人身上得到的東西,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

  1. 利益:借錢、買東西、委託計畫案
  2. 樂趣:幽默、性愛、陪伴、用吸塵器嚇小孩
  3. 美德:正義、勇氣、自制

看了這個列表,你可能會想要指出亞里斯多德太看得起一般人了:比起錢、幽默和性愛,我們並沒有那麼想要各種美德。

你是對的。不過如果先忍耐一下,我們還是可以從亞里斯多德的看法看出一些好玩的東西。人際交往有種常見元素:「關心」。不管是深切的伴侶還是日常的鄰居,只要有關係,就會彼此關心。一般來說,關心對方就是把對方的某些狀態(健康、工作、心情⋯⋯)放在心上:我想要知道那些狀態的情況,也希望那些狀態能如我所願(通常是變好)。

亞里斯多德把這種「關心」描述成一種「祝福」,人際關係的雙方,會基於他們受到吸引的方式,給予對方不同的「祝福」:

  1. 利益:你是我的合作夥伴,我祝福你工作穩定不跳槽,好繼續當我的合作夥伴。
  2. 樂趣:你講話幽默、酒品不錯,我祝福你保有這些特質,別想那些跟肝有關的事,才能繼續陪我喝。(貼心提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3. 美德:你的正義感令我傾慕,我祝福你繼續維持、變得更好。

這些雖然都是祝福,但有一些重要不同。你應該可以看出,基於「利益」和「樂趣」的祝福,與其說是為對方著想,不如說是為了自己的好處:我祝福對方繼續保有這些重要特質,好繼續提供我想要的東西。「美德」則不同,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美德」是每個人追求至善至關重要的特質,因此當你祝福別人擁有美德、發展美德,即便這同時可能對眾人都有利,但也算是真切為對方著想。

亞里斯多德:真正的友誼是基於美德

對「利益論者」來說,上述列表裡的「利益」和「樂趣」應該都屬於廣義的利益,不過「美德」顯然不是。對亞里斯多德來說,當我們為了美德祝福對方,這是真正為對方著想,基於美德的友誼才是真正的友誼,因為:

利益之間會衝突,美德不會。你是我的合作夥伴,我祝福你維持良好工作能力,但不會祝福你變得厲害到足以跳槽,因為那跟我的利益有衝突。然而,對亞里斯多德來說,一個人美德的增長,不會跟任何人值得追求的利益有衝突,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期待,對於他人美德的祝福是長久和穩定的。

每個人都有理由追求美德。亞里斯多德相信美德是至善和幸福人生所必須,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培養美德(儘管只有少數人能真的辦到)。因此,當我們為了美德而祝福對方,我們是真正為了對方而祝福對方,這跟僅僅為了讓自己得到利益而祝福對方,是不同的。

最後,作為人際關係的基礎,美德的另一好處是穩定。對亞里斯多德來說,壞人或許能成為好人,不過一旦人獲得美德,就不容易再變壞,因此,當你因為別人的美德跟他交往,可以合理遇見一段穩定的關係。

利益論者問:人跟人的交往,都是為了利益嗎?從亞里斯多德,我們得到一個簡單的答案:有些是,有些不是。對亞里斯多德來說,有些人際關係建立在利益或樂趣上,有些人際關係建立在美德上;前者會遇到「現實、沒有好處就終止」的問題,但後者不會。

藉由區分不同的交往狀態,我們可以說明有些交往模式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糟糕。這聽起來很不錯,但問題在於,你跟你朋友的交往,是那種比較ok的嗎?

想想看,你上次主要因為別人的美德(而非主要因為他能帶給你的好處和樂趣)而跟對方互動,是什麼時候?

沒錯,人跟人要基於美德建立關係並不是那麼容易,事實上,根據亞里斯多德自己的說法,這種關係也並非你我這種死老百姓有機會得到,而是僅僅處於少數有德之人之間。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人跟人之間只有利益嗎?《論友誼》
亞里斯多德認為,真正的友誼不是你可以肖想的

開什麼玩笑

依照亞里斯多德的說法,若要建立利益之外的人際關係,我們得先成為有德之人,並且跟有德之人交往,有德之人的標準很高,多數人達不到。

如果你的反應是「亞里斯多德你在玩我嗎?」,內哈瑪斯的意見應該會讓你倍感溫馨。

內哈瑪斯覺得亞里斯多德要求太多。友誼對一般人至關重要,我們想要一個能說明一般人的友誼的理論,這很困難嗎?讓友誼的標準高到只有夠偉大的人才有辦法享受,對一般人好像沒什麼幫助。

所以接下來要怎麼辦呢?內哈瑪斯認為,我們不妨從亞里斯多德友誼理論當中最背離常識的部分出發:亞里斯多德認為真正的友誼必定符合美德,這符合一般看法嗎?

回想一下:你上一次跟朋友在一起,是做什麼事情?這些事情跟美德有關嗎?

事實上,友誼通常不是建立在那些為了美德而做的事情上面,而是建立在芝麻蒜皮的日常事件上:一起看書、一起逛街、一起打電動、一起跟小狗玩。這些事情大多對培養美德沒有什麼幫助,不過一旦剝除這些事情,要你描述你和朋友的情誼,可能會很困難。面對現實:人跟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長遠看來沒有什麼意義的事情,而我們不能否認,這些事情是一些重要人際關係的基礎。

友誼不只可以跟美德無關,甚至可以違反美德。有時候我們會為了朋友而行惡,有時候友情根本建立在行惡上(例如一起欺負彼此都討厭的人)。這些行為可能很壞,但我們好像不能因此說它建立出來的友情是假的。

如果上述說法合理,那友情跟美德就沒有本質上的關聯:友情可以符合美德,也可以不符合。如果你要像亞里斯多德那樣認為友誼只能建立在美德之上,你就得堅持電影裡那些真正的反派之間不可能產生友誼。

亞里斯多德「友誼建立在美德上」的說法可以用來回應「人際關係不只有利益」的問題,不過很顯然,這種高級友誼不是凡夫俗子可以享有的。那麼這代表我們這些凡人的友誼是建立在利益上嗎?我們為朋友好,總是為了利益,不可能真的為了對方著想嗎?

在《論友誼》裡,內哈瑪斯抱怨亞里斯多德對友誼的看法太離地

內哈瑪斯:朋友的獨特

內哈瑪斯認為,我們能為朋友著想,是因為每個朋友對我們來說都有一種不建立在利益上的獨特

確實,對於每個朋友,我之所以會和他們交往,都有原因,而這些原因都是有吸引力的正面因素,所以也都可以理解成是我的某些利益:有些朋友說話幽默、有些朋友有耐心、有些朋友是《血源詛咒》的好夥伴⋯⋯。

你可以想像,這時候利益論者會跳出來舉著食指說「啊哈這些就是利益啊!」不過做完以下練習,你會發現情況沒那麼簡單:

  1. 在心裡指定隨便一個朋友,問問自己:「我為什麼喜歡這個朋友?」(你的初步答案可能是一連串特質,例如「風趣、知識淵博⋯⋯」等等。)
  2. 繼續問:「那如果有在這組特質上更優良的人出現,我會把這個朋友換掉嗎?」

內哈瑪斯賭你不會。如果你不會因為某組可取代的特質換掉朋友,內哈瑪斯認為,代表你之所以喜歡那個朋友,並不僅僅基於該組特質。

再想想看這個問題:假設某個朋友忽然失去了過去吸引你的特質,你跟他的友誼會直接消失嗎?想想看一個酒友忽然戒酒、PS4的連線夥伴為了寫論文把電動賣了、平常逛街的朋友為了工作搬到外縣市⋯⋯在這些情況下,他們會忽然從朋友變成不是朋友嗎?

對於特定的朋友,我們到底是為什麼喜歡他,願意跟他交往?內哈瑪斯認為這種問題註定不可能有明確的答案,朋友是獨特的,特定的朋友對你做的事情,縱使雞毛蒜皮,也是其他人所無法取代,同樣一份「利益」來自朋友或路人,意義並不相同。這是為什麼當朋友不再像過去能提供你「利益」,友誼依然不會消失。在內哈瑪斯的看法裡,人交友,就是為了朋友本身,我們藉由花時間相處、進一步認識朋友、發現朋友新的一面,來開展友情。

朋友的獨特性是怎麼來的?雖然內哈瑪斯在書中似乎沒有明確這樣主張,不過我想,一個合理的說法是:來自歷史。

內哈瑪斯強調朋友之間交往做的那些雞毛蒜皮的事,以及這些事情對彼此帶來的影響。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日常經歷,也讓朋友成為對於彼此獨特的人。我跟任何一個朋友,都有共享的經驗:一起寫作、閱讀、討論、出去玩、在線上玩⋯⋯。這些經驗之所以會出現,當然是因為我們有某些特質互相吸引(例如都對某個社會議題熟悉),但是就算這些特質消失、競爭者出現,甚至若朋友失去記憶,這些共享的經驗也不會變不見或變得無關緊要。

這個說法進一步說明了:朋友本身不可取代,其實是因為跟朋友共享的經驗不可取代

跟亞里斯多德相比,內哈瑪斯友誼理論的「守備範圍」更大,它可以允許凡夫俗子的友誼,甚至允許壞人的友誼。更棒的是,它可以說明為什麼友誼不僅僅是利益交換:我們能真正為朋友著想,因為朋友是獨特的,無法被具備相同利益的人取代。

※感謝周小賢、petrashih閱讀本文初稿並提供諮詢意見。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友情的模樣沒那麼理所當然:

  1. 不是每段友情,都有美好回憶──卡斯楚和他的文豪朋友們
  2. 印度男人牽手散步是友情,印度婦女與男人交談是禁忌
  3. 我們都誤解了真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