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根本就沒有自己身分證自己設計啊!
內政部「Identity Redesign 身分證明文件再設計」比賽邀請全民「設計自己的身分證」,並由網路票選和評審選出獎項,比賽官網承諾:「重點獎項『設計獎』將成為新款身分證設計的重要依據,作者也能與內政部直接溝通;沒錯,您將有機會參與下一代身分證的設計!」這幾天比賽結果公佈,很多人不高興,因為獲得首獎「設計獎」的不是網路第一高票(近十萬票)的《嶼民在地》,而是另一個作品《形》。在近兩個月的賽程裡,《形》只拿到四十六票。
《嶼民在地》的設計拿掉國旗,以「台灣國民身分證」取代「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獲得本土派支持。在強調「設計自己的身份證」的比賽裡,第一高票雖然依比賽規則拿到「人氣獎」,但沒有得到「設計獎」,有些人因此認為這是主辦方和評審對民意的背叛。
身分證設計比賽重要,因為它不但關乎設計,也關乎人對國家的看法。當特定的設計呈現了民眾支持的價值脫穎而出,官方該怎麼做?這背後其實涉及一些乍看之下不見得會意識到的細節。

不該高估比賽結果的決定力
《嶼民在地》受到支持,除了因為乾淨的設計,也因為它展現台灣主體性,去除了中華民國元素。以眾多發言內容來看,抗議比賽結果的人,並不是抗議評審無視民眾對乾淨設計風格的支持,而是抗議評審無視民眾對台灣主體性的支持。
然而,要主張評審沒有給予台灣主體民意足夠尊重,就必須主張說:很多人支持《嶼民在地》去掉國旗並加上「台灣國民身分證」,所以評審應該要替它加分。然而,根據評審聶永真的說法,評審沒這個權限:「此次的評審機制完全就是針對身份證再設計的版面去做評選,而非評選國家情感與認同(國家認同是無法透過「評選」來定調的啊!),由於評審只會看設計的部分,這也是整套評選中最需要從頭到尾完全維持理性的最重要規定,所以那八票裡無論國家抬頭的字面如何,都不是決定設計獎的因素。」
根據「身分證再設計」的粉絲頁po文,這個比賽似乎鼓勵大家藉由身分證設計來彰顯自己在意的價值:「這薄薄卡面正乘載著各種可以形塑認同感的暗示,不管是字面的陳述、圖面的呈現、標誌的劃設,╱以往都是政府機關起門來自己規劃,而這次我們有機會為這件事情表達出自身看法,非常值得讓使用者們好好的思考如何呈現台灣的價值呢!」
不過內政部顯然沒有這麼全盤開放。今年四月統派打開身分證設計比賽官網,發現有一堆沒國旗的作品在線上,親民黨立委陳怡潔馬上就質詢內政部長葉俊榮。葉俊榮說身分證上的國號等「國家表徵」不會因為比賽結果就變不見。政府說要透過比賽諮詢大家對身分證的意見,不過似乎沒有打算順便諮詢大家對於國號和國旗的意見。
考慮葉俊榮的說法,聶永真的準則就有道理:就算《嶼民在地》獲得設計獎,也不能因此期待下一版身份證會這樣改(反過來說,就算它沒得獎,也不代表我們在可見的未來不會得到「台灣國民身分證」)。要全面把「中華民國」改成「台灣」,我們可能需要修憲或重新制憲,要讓身分證上不顯示國號和國旗,我們得去盯他的主管機關內政部,這些都不是身份證設計比賽層級的事情。
民意的歸民意,評審的歸評審
高票數的作品當中大多沒有國旗,足以顯示有民意支持目前的國旗退出身份證。不過我對於因此抱怨「有國旗的低票數作品竟然受評審支持」有點疑慮,因為這樣等於是在要求評審觀察投票結果顯示的民意方向,來調整自己的評分。我覺得這技術上不太可行,因為請評審來就是要他給個人意見。
有些人可能會建議說,讓票數成為「加權分數」,跟評審給的分數一起計算。我想這應該也不太好做,你要怎麼設計加權,來讓十萬票和46票之間有差距,又不至於破壞比賽平衡?
批評規則,或是批評評審?
以上考量,我認為把人氣獎和評審獎分開,比較簡單合理。當然你可以抱怨為什麼只有評審獎才算「設計獎」,才能保證「成為接下來身份證設計參考的重要依據」。不過這其實不是在批評評審,而是在批評一開始就公佈的比賽規則。
比賽規定「決選作品八名,其中一名是票選最高票,其餘七名由評審推舉」。本來就不能期待其他七名都要是高票作品。如果認為只拿46票的作品不該得到設計獎,應該要批評比賽規則不理想,而不是評審判斷不公。例如。若比賽規則改成「票選前50名進決選」,幾乎就可以保證設計獎得主有民意支持。
比賽也可以標題殺人嗎?
「對,但是這比賽很多宣傳都讓人覺得高票就會變成將來設計的參考依據啊!」我看到很多這種意見,認為內政部和文化部至少有欺騙人民的嫌疑: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打算承諾讓民意投票去決定哪個作品會被政府參考,那你就不該用類似「這次不是誰說了算」這些宣傳詞。
我同意,不過我也認為參加比賽和參加投票的人應該看清楚規則,畢竟規則就放在首頁,你可以參考這個網頁存檔。
事實上,我認為如果比賽規則越容易取得,你越不能抱怨「這次不是誰說了算」這種宣傳誤導你。不過相關說明涉及一些意義理解機制,沒興趣的可以跳過。
若「這次不是誰說了算」有誤導效果,代表當你對這個宣傳做出合理解讀,你會因此對比賽產生誤解。「這次不是誰說了算」的合理解讀是什麼?顯然不是「你投的那個設計就會是未來的台灣身分證,而且2019年一月就上線」,但是會是「最多票的前十名會進決選」嗎?你不知道,因為你需要更多關於規則的資訊才能確認,如果這些資訊被藏在落落長的使用者同意書裡面,你可以抱怨政府故意隱瞞你,不過事實上官網首頁就有清楚的說法:

溫朗東在他的評論裡建議,如果主辦方的網路投票,主要訴求的是參與趣味/活動宣傳,這個比賽應該「一開始就在網頁上大字跑馬燈顯示:『本次投票僅供民眾參考,未必會影響決選結果。只有人氣第一名會進入決選,且投票數不會列入評選成績。』」把規則放在首頁,並沒有像跑馬燈那麼高調,不過我認為,讓人要點開官網首頁才能知道比賽規則,並不過份。
當然,就算你沒有看到規則,或許也可以對「這次不是誰說了算」做出一些抽象解讀,例如「你的票讓你喜歡的設計更有機會成為未來政府設計身分證的參考依據」,這個解讀可能還算合理,不過這麼空泛的命題,本來就很難判斷有沒有成立。
我們可以做什麼
大家生氣歸生氣,我覺得這次設計比賽還是帶來了好東西:幾百份現成的身份證設計。這是很好的倡議資源。
對評選結果不滿意的人,其實可以組織一個自己認為有公信力的評審團,從這次投稿作品裡另外選一批「得獎作品」,並說明它們為什麼比官方的得獎作品更適合成為我們未來的身份證。
對主辦單位,我的意見類似陳致豪和溫朗東。政府藉比賽引發議題、藉議題炒熱比賽,最後除了把比賽收尾,也需要把議題收尾。人氣獎獲得近九萬票,即便有重複投票,這個數字背後的民意依然值得比「在得獎說明節錄創作者的設計理念」更具體的回應。
以投票結果來看,大多數票不只是為了捍衛自己喜歡的設計,也是為了捍衛自己喜歡的國族價值。然而,內政部長葉俊榮在立法院承諾親民黨立委說,身分證上的國號等「國家表徵」不會因為比賽結果就消失。政府藉由大家對於國族價值的意向來匯集人氣,但卻沒有打算回應這些意向,這會有把人民的政治意見當成工具的問題。
如果民進黨政府如蔡英文總統所說,要成為「最會溝通的政府」,就不能這樣對待人民。
※謝謝 sheepy Lin、林裕叡和溫朗東閱讀本文初稿並給予諮詢建議。也感謝在我的臉書貼文給建議的諸多朋友,特別是李明軒和白超熠。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設計常常不只是設計:
- 聶永真:設計就是企劃──黃子欽、何佳興、聶永真從蔡英文的「點亮台灣」談起
- 【評書青鳥】德智體群不完美──談美感教育,從教科書的再設計開始
- 是包裝得美美的比較好?還是脫光了直接來比較好?有趣的封面設計測試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