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那種與時代及個人成長過程的扣連──關於金庸

犁客

犁客的最新文章 (more...)
- 【一週E書】他們原以為只是寄生,卻發現此生無力翻身。 - 2021-02-24
- 【一週E書】那當然是友情,但不只是友情;很難說那是愛情,因為那超越愛情 - 2021-02-17
- 【一週E書】我們在那段人生當中比自己以為的更幼稚,也比自己想像得更睿智 - 2021-02-09
文/犁客
說實在話,金庸過世後最早在社群平台上懷念金庸的讀者,有很大的比例,是觀眾。
並不是說他們只看改編自金庸的影視沒讀原著──在二十世紀的八零年代,香港影視產業篷勃發展的時期,金庸的作品是電影與電視劇的熱門改編目標,正在創造「經濟奇蹟」的台灣也拍過一些,不過更直接的是把香港的影視作品配音之後,在台灣播放。
二十世紀的五零年代中後期,金庸開始在報紙上連載武俠小說,那時讀報紙追連載的風潮約莫等於現在的追劇狂熱,而且當時的娛樂不多,雖然每天都只能在報紙上讀個幾百字,但粉絲不離不棄的堅定相挺放到現今會讓每個創作者都感動到痛哭流涕。
讀武俠小說的讀者會知道,在金庸之前的武俠小說其實幾乎像是奇幻小說:有的功夫可以讓人改變面貌還能長生不老,有的修煉可以讓人御劍飛行還能成仙入魔。而金庸採取的方式不同:他一方面謹慎地使用誇張設定(例如有「以彼之道還治彼身」之類武功,但沒有練習武術而入籍仙班這種事),一方面用加入知識(可能是取自歷史的片段資訊,也可能是看起來像中醫學理但虛構比真實多出很多倍的偽知識),增加這些誇張設定的可信度──大多數讀者仍知道這些武術描寫是假的,但在小說裡看起來很真很有力。
到了八零年代,電視普及了,攝製技術進步了,想像中不可思議的武功對決在大銀幕小螢幕裡都能讓人目眩神迷;許多當時年紀尚輕的觀眾,看了改編金庸作品的電影或電視劇,深受震撼,於是開始讀金庸的原著。那時金庸已經作品全數修訂了一遍,將連載時出現的問題情節調整或刪除(有些故事甚至刪去了幾個角色),這也是最多讀者印象最深的金庸作品版本。
當年由觀眾變成讀者、又正好讀到金庸作品修改版的這群人,現在大約是三十多到五十多歲年紀。金庸對他們很多人而言,與青春的回憶綁在一起,他們鍾愛的小龍女不會是劉亦菲或陳妍希,他們講到郭靖黃蓉時想到的是黃日華和翁美玲,他們講到金庸時想到的是在被窩裡打亮手電筒閱讀文字,不是在電腦前面打連線遊戲。
這群人現在重讀金庸,或許會有許多不同想法,例如讀出箇中意識形態的偏誤、或者資訊引用的錯誤,也或許仍然覺得相當受到吸引──因為金庸的確是個擅長說故事的高手。
不確定從更多影視作品(而且越改越古怪)或者電腦遊戲認識金庸的世代,有沒有回頭讀金庸的原著,也不確定他們如果讀了原著(不管哪個版本),會生出什麼樣的感覺──但應該可以確定,那種與時代及個人成長過程的扣連是不會重現的。
或許毋需悼念。時代總是會過去,一如人的生命。
而好故事則會繼續留下來。
只要開始閱讀。
(而且現在不用再靠手電筒了)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