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面帶微笑的蔣公銅像,是否偷偷動了一下?
文/犁客
前幾年的電影《行動代號:孫中山》是部講述貧窮中學生打算盜取校園裡孫中山銅像賣錢的電影,有人覺得很有趣,有人覺得太鬧,但這部電影其實不能光看表面情節,其實還有許多寓意。別的不談,光是把紀念「國父」的銅像移到儲藏室這事,就指出被政治神話形塑而成的「偉人」已經失去原有意義,剩下的反倒是其物質實體可以變賣成金錢;而「孫中山」的肖像也出現在日常通用的新台幣百元鈔票及十元硬幣上(百元鈔票的另一面則是紀念孫中山的「中山樓」),於是形成更深刻的嘲諷。
過往政治神話褪去色彩,但在現實當中仍然留下許多牽扯,上述的鈔票圖案是個實際例子,仍然矗立在許多場所的紀念塑像也是。而在那些塑像當中,爭議比孫中山更大的,是與台灣關係更深的蔣中正銅像。
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政權時,蔣中正是當家主事的領導人,最後也在台灣過世;他過世之後,台灣仍處戒嚴時期,從課本、報紙到媒體,提到他時,得稱為「先總統 蔣公」,以空一格的「挪移」方式表示尊敬。
不能說蔣中正對台灣的建設毫無貢獻,但其排除異議人士、大權獨攬,以及打著民主反民主的種種施政手段,與政治神話裡的形象相去甚遠。解嚴之後,民主觀念日深,蔣中正過往有問題的行逕被一一檢視,呼籲將他的紀念塑像移出校園等公共場域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不過權力階層受過往影響甚鉅,民間也有不少比例的人士傾向不刻意碰觸政治議題,是故散布台灣各地、為數眾多的蔣中正塑像,有的雖經平和討論後搬離原地,也有的被潑漆破壞、惹出爭議。
仍有人認為蔣中正是民族英雄、自由燈塔,也有人將他視為民主罪人、嗜血屠夫。而作家唐澄暐選擇用另一種方式來使用「蔣公銅像」這個意義複雜的⋯⋯呃,「東西」(?)。
從《陸上怪獸警報》當中的短篇〈蔣公銅像反攻全台〉,到結合漫畫與偽報導的《蔣公會吃人?》,再到最新長篇《蔣公銅像的復仇》,唐澄暐將蔣公銅像置入類型故事,巧妙地將政治現實與怪異元素結合,乍看是異想天空的恐怖小說,實則充滿人間暗喻。
生活在台灣,閱讀這樣的故事,除了趣味,也會有更多感想。
下回,在經過校園、公眾場所,甚至爬山踏青途中,看到面帶微笑的蔣公銅像時,或許,也該用眼角餘光留意:
「它」剛是否偷偷動了一下?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