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生命與死亡、追憶與無情、真實與虛無,失落、悲傷、慰藉,與愛
文/犁客
《鬥陣俱樂部》裡,無名主角與泰勒德頓閒聊「你想和哪個歷史人物幹架?」時,無名主角說「甘地」,而泰勒的答案是「林肯」,因為林肯「高個子,臂展長,而且瘦子打架都很狠」。
泰勒的答案似乎展現他的好勇鬥狠,而無名主角的答案聽起來取巧:甘地主張和平抵抗,想起來就不會和人動手。但事實上,這兩個答案不是作者帕拉尼克心血來潮放進去的:林肯和甘地都是領導者,而他們都用了自己的方勢反抗既有體制。他們選擇的手段不同,有部分是考量局勢之下做的決定,有部分是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的堅持。
例如林肯。
我們都知道林肯的偉大在於他廢奴的主張,也知道這個主張導致美國發生南北戰爭,而林肯率領的北方軍隊最後得勝,美國南北統一,成為世界上最強的國家之一。
但這段歷史並不像這幾個字講得那麼輕描淡寫。
林肯當選總統後南部擁護蓄奴制度的幾個州蘊釀脫離聯邦、另組邦聯國,林肯初期試圖勸說,但兩方在蓄奴議題上完全沒有讓步空間,最後爆發戰爭。南北戰爭是美國不算長的歷史當中最慘烈的內部鬥爭,南北雙方都在戰局當中付出重大代價──有人估計,當時北方二十到四十五歲的壯年男性當中有10%死於戰事,南方則有更慘的30%;雖說南北戰爭的結果是擁護人權的北方獲勝,美國重歸一統、後來發展成世界強權,但我們不知道林肯在獲勝之後,對於自己當時的決定或者雙方的犧牲是否有過惋嘆、悔恨,或其他想法──南方邦聯總司令羅伯特.李投降後的第六天,林肯就在戲院被暗殺了。
事實上,南北戰爭開打還沒滿一年,林肯的第三個兒子威利就因感染傷寒而死,時年十一歲。林肯的次子愛德華死得更早,四歲,死因可能是肺結核;威利是愛德華過世那年年底出生的,很受林肯疼愛,而他在戰事初啟時突然辭世,使得忙於國事戰局的林肯沒有太多私人時間哀悼。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其他家庭裡的兒子們也正在作戰中受傷或死亡,而且這場仗還不知道要打多久,林肯痛失愛子,對他個人而言是巨大打擊,但放眼當時,卻非特例。
威利下葬那晚,林肯匆匆走進墓園悼念亡子。
那個時候,剛脫離生者身分的威利,正與墓園裡其他「住客」對話。林肯的出現,讓「大家」紛紛議論──這個「大家」想像起來該是鬼魂一類超自然存在,但利用這段史實化為故事的小說家喬治.桑德斯用的字眼是更有意思的「Bardo」,也就是佛教裡的「中陰」狀態──角色們對當年的內戰情況、人權看法、觀察世界的角度以及對人世的體悟,交織出視角各異、充滿想像力的對話。
我們不用成為林肯,也不用在幹架時夠狠。我們或許對南北戰爭的認識有限。但我們終究得面對人間生死,無論是我們關心的人,或者我們自己。關於生命與死亡、追憶與無情、真實與虛無,以及失落、悲傷、慰藉,與愛,我們可以在閱讀《林肯在中陰》的時候一起感受,一起思索。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