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校園擺設《瞎掰舊貨攤》
Photo Credit: 楊奕成

在大學校園擺設《瞎掰舊貨攤》

文/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楊奕成

2016年8月《經理人》月刊以「磨練故事力」為主題,邀請六位企業達人現身說法,分享他們如何用故事為商品包裝,成功打動顧客的心,另外,也介紹了幾個如何把故事說好的技法。我決定好好運用這本雜誌的理念及技法與我的國文課結合,讓來自於文學院以外的大學生覺得大一國文除了感性的抒發、理性的思辨外,還深具實用的價值。

然而,當要派上用場時,我陷入了一個困境──只談理論及方法,學生勢必覺得無趣,即使能耐著性子聆聽的學生,下課後可能也會面臨一種困惑,就是缺少活靈活現的好故事來搭配,如此可以讓理論及方法更具體。

那麼,市面上是否有活靈活現的,為故事行銷而寫的好小說呢?我尋尋覓覓,終於遇見了鄭宗弦老師的《瞎掰舊貨攤》。這本書的大意是:清泉寺的第三代住持光藏法師在圓寂前,向徒兒常喜道出自己的身世。原來,光藏在父母亡故後,投靠甘露法師,後來出家。他在年輕時天天在枯山水裡耙水紋,但一直無法看出師父說的,其中有十八顆黑石(羅漢)。經過多年的潛修,他終於領悟:枯山水象徵苦海,唯有自己親自下來,做那第十八顆,才能渡化世人。

於是,他把父母留給他的十七件遺物(象徵枯山水有十七顆黑石),以自己的俗名夏志翔,為每一件物品編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學習,也是一種傳送正能量的行銷。另外,他又以夏若迪、盧彥勛、翁宏岳等三家的故事,做為十七個故事之間的連結,然後把它們都寫進了「精裝筆記本」。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夏若迪因失業,經濟拮据,以致與妻子江夢蝶時有口角,盧彥勛因為妻子金智賢在學歷與工作上比他亮眼,而受盡妻子精神與身體的家暴,翁宏岳則不滿父親因工作疏於陪伴,在母親過世後,誤入歧途。這十七篇的短篇小說及這三家人面臨生活難題,正可以提供世人受挫時解套的參考。

我在「文學與人生」的通識課程,要學生每週上課前先閱讀兩篇《瞎掰舊貨攤》。上課時,我根據這兩篇先做感性的抒發、美學的陶冶與理性的分析。接著,我把《經理人》月刊中提及的理論,例如:「企業說故事五種類型:編織人們願意埋單的情節」、「十個技法,磨利你的故事力」與那兩篇小說結合,讓學生清楚的了解,理論是如何被運用於故事中。另外,我會告訴學生《瞎掰舊貨攤》裡每篇小說的富有多元的學習的課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因此使用時要切記--在閒聊過程中,先找到客戶的問題所在,再從某篇小說中某個與之相應的問題,聚焦發揮,千萬別照本宣科、「落落長」的滔滔不絕,這是會讓客戶生厭的。

在大學校園擺設《瞎掰舊貨攤》
Photo Credit: 楊奕成

當一學期的課程結束後,我接收到不少學生的回饋。最一致性的是,他們認為能把文學與商業行銷結合,不但提升商品的質感,也顛覆了「文學無用」論的迷思。有位進修部的學生告訴我,她把《瞎掰舊貨攤》拿到職場上去運用,竟獲得客戶對她的改觀與青睞,客戶說她的商品具有溫度,非常暖心,自此她不再畏懼與客戶面對面,因為她總能在了解客戶的需求後,便取之於《瞎掰舊貨攤》,開始從容的侃侃而談。另有一位日間部的學生,他買了《瞎掰舊貨攤》送給從事壽險業的朋友當生日禮物,孰料原本不愛閱讀的朋友,竟告訴他這本書的實用性令人驚艷,又說當他受主管之命上台與同事分享「故事力與壽險行銷」時,也是取之於《瞎掰舊貨攤》,結果獲得主管與同事們的讚賞,大家紛紛搶購這本書。

學生的這些直接或間接的回饋,讓我非常雀躍。因為我看見文學的課程,不再被大學生視為營養學分與不得不的選擇,他們從中領悟到人生是一場學習之旅外,也享受到學以致用的快樂與成就感。

瞎掰的技術:

  1. 【菩提心的瞎掰術】大家都想佔別人便宜,大家都不想被別人佔便宜
  2. 【菩提心的瞎掰術】他的對手,是他最欣賞的人
  3. 【菩提心的瞎掰術】為什麼吃苦等於吃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