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如何展覽「思考」?Doxa校園哲學展的觀察和啟發
Photo Credit: Doxa校園哲學展

如何展覽「思考」?Doxa校園哲學展的觀察和啟發

2019年7月30、31日兩天,萬華剝皮寮演藝廳有一個特殊的活動。遊客走進兩間教室大的挑高明亮空間,從工作人員手上取得一張卡片,卡片上印了三個問題:

愛情是________
自由是________
正義是________

遊客順著展間走,兩邊有設計感的看板,整理了關於這三個問題的可能意見和生活案例。

例如,關於正義,策展團隊選了高中儀隊「入隊資格」的議題:如果身材勻稱高挑的儀隊表演比較好看,那儀隊優先選擇身材「合格」的人,或者限制身材不合格的人加入,這樣有問題嗎?

關於儀隊身材審查,策展團隊在看板上列了幾個關鍵問題、可能的正反意見,並提供「讚╱噓」貼紙和便利貼。遊客可以用貼紙表達自己對看板上現有意見的支持或反對,也可以在便利貼上寫論點參戰。

在「愛情、自由、正義」三個題目裡,「正義」排在展場動線的最後面,或許這是為什麼「正義」題目下的高中儀隊議題,正反意見針鋒相對的安排特別明顯。逛完「愛情」和「自由」,已經初步暖身的遊客,更自然地開始品評看板上的意見,並伸手拿貼紙和便利貼。

這是「Doxa校園哲學展」,由台大哲學系學生和一群高中生規劃和實作。或許是台灣第一個校園外的互動哲學展覽。

哲學展,能提供多少哲學?

若是哲學人逛展,可能會注意到整個展對哲學學者的思想引述非常少。

在「自由」區,沙特、以撒柏林和莊子出現在窗邊桌上的小立牌,兩邊是關於耍廢、夢想等等生活議題的大看板。在「正義」區,愛麗絲楊、亞里斯多德和諾齊克共用一面看板,對面是儀隊議題。在這個展覽裡,哲學家們幾乎只是點綴和靈感來源,而不是主體。

有些人或許因此認為這展覽「不夠哲學」。不過我認為我們有更好的角度可以衡量哲學展覽的哲學含量。展覽提供了多少哲學,不是看它有多少比例的看板上印著哲學家的說法,而是看它在現場促發了多少關於抽象概念和價值的討論。

許多高中、大學的校園走廊或布告欄會張貼名言佳句,當中許多名言佳句來自哲學家,然而,假設走廊上的哲學名言比例很高,而且不只是貼名言,而是張貼完整的哲學論證,大概也不會是好的哲學展覽,因為它們幾乎沒有促發思考和討論的效果。做哲學教育的人都知道,要促發討論,不是單方面提供哲學內容就行,需要完整設計。

在doxa校園哲學展,四處都可以看到三三兩兩的討論群體,遊客拿著卡片,討論看板上的問題和論點,跟身旁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這是「鋪陳問題、提供具體生活案例和可能論點,並佐以哲學家意見」如此良好的設計得到的成果。這讓我想到海報研討會:發表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海報,張貼在研討會廣場,讓來往的人品評討論。

哲學展的可貴,在於創造「哲學空間」

在doxa的理念說明裡,他們希望展覽能協助參加者「釐清思緒」、「與他者對話」和「肯認他者」。規劃人說這個展覽不是要展示學院哲學,更謙虛表示它甚至不算哲學普及,而只是在哲學普及和一般人之間鋪路。不過老實說,就算是哲學普及活動,要真的協助參加的人達成上面這些成就,也不容易。

就結果而言,doxa確實發揮了哲學展覽的潛力。這個展覽的內容不只包括看板和展品,也包括看板旁遊客的思考和討論。

當你進入展場,看到看板上問「耍廢會帶來自由還是威脅自由?」,聽到旁邊的人討論自己對愛情的看法,你會注意到自己身處的空間跟平常不太一樣,這是個「哲學空間」,讓你可以討論奇怪問題而不會因此失去朋友。doxa提供看板、互動設施和解說人員,這些基礎設計吸引有興趣和潛力以哲學方式討論的遊客,這些遊客的加入,撐起一塊哲學空間。

我可以想像,這樣的故事或許已經發生在這個展覽的參觀者身上:

雖然不太知道哲學在幹嘛,不過我還是找了朋友去逛這個哲學展,反正如果不好玩的話,旁邊還有萬華夜市和龍山寺。我們走進展間,看到很多人在討論東西。我們瀏覽看板,講講自己的看法,問對方打算怎麼寫手上的卡片,覺得怎樣才算自由⋯⋯過了幾個十分鐘,我們對彼此的想法更加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彼此原來是可以討論這些問題的人。

在doxa,人們體驗了價值和抽象概念的討論,理解這些討論如何可能,若他們覺得有趣,日後慢慢養成這些討論習慣,他們會更有機會在多元價值的民主社會成為更願意溝通的公民。

我從2008年開始參與規劃簡單哲學營,這是個由哲學研究生擔任講師的哲學營隊,參加者多半是社會人士。在草創期間,我們主要想分享自己在哲學系學到的有趣想法,讓大家接觸平常碰不到的哲學知識。幾年之後我逐漸發現,哲學營隊最可貴的地方並不是讓人擁有更多哲學知識,而是讓人身處哲學空間,獲得哲學體驗。

許多學員參加過好幾屆簡單哲學營,甚至在課程公佈之前就報名,對他們來說,能遇見一群對哲學有興趣的人,盡情討論哲學而不會被人覺得很奇怪,這本身就足以構成參加的理由,能聽到什麼課程,反而是其次。簡單哲學營和doxa校園哲學展能成功造出的哲學空間和討論氛圍,在一些大學哲學課堂上,都還未必會出現。

doxa校園哲學展能激發討論,是成功的做法。這種規劃方向在一些哲學系的哲學週可能已經小規模實行和演練過,而doxa則證明了它也能吸引社會人士、家庭和對「哲學融入教學」有興趣的老師,並且可以在封閉、舒適的空間達成更好效果。若這是個實驗,實驗的成果對於有心規劃思考和討論活動的學校、圖書館、藝文空間,都有參考價值。

哲學展還可以怎麼做?

doxa校園哲學展和簡單哲學營的主要效果都是建立友善討論的哲學空間,以此為基礎,下面羅列一些將來或許可以用的設計。這些設計都只是形式,可以填任何內容進去做不同的事情。這些設計都不算完整,可以進一步想想如何搭配利用。

三明治人

紙板中間挖一個洞,讓人把訊息穿在身上,有各種用途可發想:

  • 如圖,可以做成「歡迎大家挑戰我」。人把自己想捍衛的立場寫上,歡迎其他人找他討論。也可以開放遊客使用。
  • doxa校園哲學展目前已經有一些由工作人員說明的互動裝置。如果我們想要增加工作人員和遊客的哲學互動,可以用「來問我任何問題」的紙板來邀請提問,或者用寫上該名工作人員感興趣領域(例如轉型正義、上帝⋯⋯等等)的紙板來讓遊客知道什麼題目可以找誰討論。這些紙板同時也給人思考的靈感,並且讓「找陌生人討論」這件事情變得不奇怪。

三明治人的設計目的是讓人方便跟陌生人表示自己歡迎討論,並且初步釋出自己感興趣的討論方向。以相同設計目的,有其它更委婉的方法,例如發手掌大的貼紙讓大家寫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並貼在身上。

肥皂箱

肥皂箱給單人說明東西的環境,可以讓比較長的論述得以實現。肥皂箱可以搭配三明治紙板使用,讓遊客或團隊成員宣講想法並接受提問,也可以搭配邀請講者短講。可能需要報名系統和主持人、時間控制人員並注意音量。

問題籤盒

問題籤盒是裝有卡片的盒子,卡片上寫哲學問題,讓遊客抽了回答。doxa現場已經有貼在看板上的延伸問題讓意猶未盡的遊客可以選來思考和討論,問題籤盒則額外提供驚喜和被整的感覺。配合肥皂箱,可以做成隨機問題大挑戰。

問題籤的各種設計也可以有不同效果。例如卡片對折,表面是問題,打開後可以看到一兩個哲學家提供的意見,這增加思考靈感、深化討論。或者,若讓現場遊客提供問題,可以增加互動。

哲學給社會的禮物

我認同上述doxa校園哲學展的規劃方向,因為我認為哲學訓練能帶給一般人最好的禮物並不是關於哲學思想的知識,而是處理抽象和價值爭議、和不同立場的人進行討論的能力。這些能力涉及內省、理解、表達和體諒,不但是學術工作的基礎,也是民主社會公民素養的基礎。要寫文章或上課來讓人懂哲學知識,這相對簡單,要做事情來協助人理解和培養上述能力,則相對困難。這是為什麼我認為這類面對社會,以討論為導向的活動有其價值。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哲學互動:

  1. 向TED講者學說話藝術:簡報、提案、演講、溝通的必要技巧!
  2. 想突破同溫層?維根斯坦:得先「盲從」對方的語言遊戲
  3. 冷場救星:學生或聽眾發言卡住怎麼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