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書青鳥】漫畫角色和我們一起過的日子:《用九柑仔店》
文/許弼善
「豆油伯,你做了幾十年,都沒有厭煩過?」
「當然會有啊,這個工作老是重複,但是,我就是做醬油的啊。人生不都這樣,做醫生的就做醫生,做老師的就做老師,做田的就一直做田,都會厭煩吧?可是也因為有厭煩,才更清楚自己為何要繼續。」
──《用九柑仔店》第1集,第76、77頁

如果只從書名去解釋,或許,我們都會遺漏「用九柑仔店」這套漫書。你先入為主的以為,這又是一個勵志鼓舞的經營故事,只是又一齣奮鬥成功的樣板。其實,如果用心翻閱,便會被其感動,面對時間更迭而告別的舊時代,世代之間的更替,究竟如何相互交融,共同發展一段扣人心弦的生命旅程?
《用九柑仔店》故事發生在和煦的雲林斗六,人與土地深厚羈絆的草根小鎮中,復古懷舊的氛圍擁抱這個「小地方」,人際交流與生活用品的小步舞曲,一同踏著和緩輕快的步伐伴隨在用九柑仔店周邊。
無論是辛勤的郵差、刻苦的農夫、手藝精湛的地方工藝師,或是總被人詬病的鄉里惡霸,全環繞著柑仔店這顆溫暖的恆星公轉,那些屬於自己的問題也在緩慢的星軌裡,尋求共生和解的答案。

從一步一步戰戰兢兢,遵循傳統工法的豆油伯,我們看見除了固執以外,更多的是對自身職業責任與認同。還有歷經喪夫之痛,卻依然下田務農的水昆嬸,到那位面臨經濟壓力幾乎要毀滅自己,卻不曾改變有機農業的夢,不願使用農藥的吉誠叔。都重複提醒讀者,宛如被時代遺棄的地方,看似落沒不被眾人在意的鄉村,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也無疑般,面臨一次又一次衝突與內在的抗爭。
古老舊日的精神,被重新放大檢視,與新的時代交織出,複雜混沌地的螺旋。在這「產業轉型」、「地方創生」、「文創產業」一直被人提起的時代裡,阮光民在畫布上沾染名為「生命」的顏料,自在揮灑嚴肅難解的謎題,不淪為宣教式的樣板文宣,輕描淡寫,巧妙細膩的推進劇情。這也是阮光民整套「用九柑仔店」最為人舒服的模樣,在畫筆下,有著屬於生命的故事,有關於溫暖的故事,而灰矮的人生也絕不缺席,這一切就是生命最迷人的軌跡。

阮光民曾在Openbook的「閱讀隨身聽」說過:
「我一直希望,漫畫雖然結束,裡面的人物,沒有所謂的結束,日子還是跟著大家一起過。」
而這樣的念想,也已經不是夢想。「用九柑仔店」的故事,確實就一直在你我的身邊上演,這些無須調味的日常風景,會超越光陰的鴻溝,穿透生命渺小的界線,成為一場沒有終點的永恆,努力過好,最動人溫暖的日子。
2019南國漫讀節|阮光民:從在地記憶的視覺轉化,看見故事的重量
也許沒有24小時便利的柑仔店,卻擁有永久的暖心!
漫畫家阮光民以家鄉阿公開的柑仔店為原型,傳遞島嶼日常的感動。一間平凡的柑仔店,承載人們美好回憶,也是社區交流所在。今年正式改編為台劇《用九柑仔店》,一份人情與時代的創新精神、一部本土漫畫與戲劇的結合,邀請原著作者阮光民老師與大家分享,從漫畫到戲劇,看在地記憶如何透過視覺轉化,令讀者與觀眾看見故事的重量。
|時間:11/9(六)16:00-17:00
|地點:南國青鳥(屏東縣屏東市中山路61號 / 原孫立人將軍行館)
|與談:阮光民《用九柑仔店》阮光民,漫畫家,第八屆金漫獎「青年漫畫獎」和「年度漫畫大獎」雙料得主。
風格清新乾淨,筆尖幽默和感性兼備,擅長描繪屬於社會的獨特溫馨故事,富含濃厚的人文關懷與細膩的家族、親子、人性糾葛等微妙情愫,而台灣道地的草根式風土人情,更透過漫畫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精采詮釋,所想傳遞的溫柔俯拾皆是。作品有:《鐵道奏鳴曲》、《用九柑仔店》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