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不要偷懶了】理解動物的理由
Photo Credit: Unsplash

理解動物的理由

我每天都被小狗叫醒。

「勾錐」是隻台灣常見的混血狗,後腳不方便,早上九點多會跑來抓床,提醒我抱他上去沙發。勾錐喜歡沙發,如果是打電動的日子,我們可以在沙發待一個上午。勾錐喜歡撒嬌,我工作時,他會用爪子搭膝蓋提醒我摸摸他,如果有空間,他會把自己捲成小狗球,塞在坐著的我的大腿旁邊。

勾錐不是家裡唯一會撒嬌的動物。古銅雞尾鸚鵡「多多」會低頭要我搔他,讀書時在膝蓋上打瞌睡,洗澡時在梳妝台上打瞌睡。虎斑貓咪「菜脯」會蹭腳踝叫我抓尾巴根、拍屁股。派特雞尾鸚鵡「小乖」不跟我撒嬌,但會在我吹口哨的時候跑來練合唱團。

除了跟人,動物之間也會互動。勾錐和菜脯不一起玩但經過時會打招呼;多多和小乖住在一起,是感情普普的室友,但小乖會對勾錐唱自創的曲子;小鳥受到驚嚇拍翅膀時勾錐會從客廳衝進房間對著鳥籠著急嗚嗚叫;勾錐經過訓練不會追小鳥,菜脯則不那麼令人放心,所以不跟小鳥一起放風。家裡最出世的應該是鴿子「咕咕」和胡錦「小黑」,他們原則上不跟大家玩,自己過自己的生活。咕咕會穿布尿布出來放風,在書櫃上答答答的走,看下面其他人在幹嘛。

我從未想過自己有可能跟動物一起過日子。我喜歡動物,但我不會去想動物喜歡什麼。我從小基於自己的想像去捕抓和飼養昆蟲和小爬蟲類,養誰死誰。我對動物的喜歡,其實對動物來說是災難。我喜歡金龜子,也喜歡兒童樂園,我用吸管替金龜子搭了我想像中兒童樂園會有的立體迷宮,但金龜子不上去玩,我很失望。事實上金龜子的腳沒辦法爬吸管,如果我是金龜子,面對吸管迷宮,應該只會出現金龜子問號圖。

我的父母在這方面跟我很不同,媽媽放過牛,爸爸養過鴿舍,但這些都是我出生前的事。在我的兒時記憶,跟動物互動最多的應該是阿嬤,他端一盤剩飯到後院喊「喵咪~」,野貓就會聚集過來。阿嬤家附近也有狗,大人會告誡小孩狗會咬人,不要接近。

我從未想過自己有可能跟動物一起過日子。我能獲得小狗小貓和小鳥的撒嬌,是因為我的伴侶老王。老王喜歡動物,也在意動物喜歡什麼。老王能認出好久不見的朋友第二次帶來家裡玩的兩隻蜜袋鼯誰是誰。老王知道小鳥什麼時候高興或不舒服。老王會主動歸納貓咪一整天習慣的行程,讓大家能舒服住在一起。跟老王這種德魯伊一起出現,動物很難不誤以為我也是好人。

理解人可以跟哪些動物怎樣相處,改變了我生活的許多面向。我在家有動物陪伴,出門會知道不需要因為街貓對人沒反應就認為貓沒注意到自己,也不再總是擔心迎面來的狗會對自己不利。

就算為了自己,人也該理解動物

人接納動物,也為自己開啟新的生活空間。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生活空間不是全有全無。對於不同地方的不同動物,需要不同理解和知識。我去年跟阿嬤分享家裡的鸚鵡跟人撒嬌,阿嬤相當驚訝。對阿嬤來說,動物是協助實踐「不浪費食物」原則的系統,不是玩伴。如果阿嬤當初意識到有些動物可以做為玩伴,生活也許會有更多趣味。

動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人可以╱不可以怎樣跟動物互動,只是本書的眾多主題之一,但對我來說,也是特別有趣的部分。照書中說法,「人類中心主義者」只在乎人類的福祉,但即使是這樣的人,也有理由理解動物,因為跟動物相處,是讓人類生活變得有趣的方式之一。

當然,若進一步了解動物,了解動物的認知能力和情感遠比自己想的還要複雜,這或許會讓人脫離人類中心主義,承認動物有道德地位(moral status),該受到道德保護。效益主義者辛格(Peter Singer)認為道德該避免受苦。若你認為動物受苦無所謂,辛格會說你這是物種主義(speciesism)。種族主義(racism)在不同人類種族之間進行歧視的差別待遇,物種主義則在不同物種之間進行歧視的差別待遇。

對辛格來說,受苦就是受苦,不會因為受苦的是基督徒、同性戀還是老鼠而變得完全不重要。若我們因此有理由去了解其他人會因為什麼而受苦,我們也會有理由了解其他動物對各種苦痛的敏感程度。當我們了解動物不僅僅會因為皮肉傷受苦,也會因為缺乏同伴和遊玩空間而受苦、出現心理狀況,那我們除了不虐待動物,也有理由重新規劃飼養和環境開發的方法。

當然,就算我不夠了解動物,或許我還是會出於效益主義基礎,認為動物有不受苦的權利。但僅僅把動物當成有資格受道德保護的對象,跟把動物當成潛在生活夥伴,當中的差異足以影響一個人如何過活。如果人了解動物有多複雜,就不會僅僅把動物當成物品看待。把狗當成「會咬我的動物」跟把狗當成「有機會認識我,會因為人不理他而表現得難過」的動物,會引發人以不同方式活著。

多數人天生需要陪伴,養寵物能讓退休族恢復活力,撮合監獄受刑人飼養貓狗能讓他們更容易回歸社會,這些都是人類需求受滿足後自然正向發展的例子。動物的陪伴對特殊狀況的人有效果,對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不了解動物,就不能了解自己能和動物一起做哪些有趣的事,這對人來說會是生命遺憾。這是為什麼我們有理由讀這本講動物行為、心理和語言的書。

※本文為《動物的存在與虛無》推薦序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理解牠們就是理解世界:

  1. 再讀《西頓動物記》,我仍不自禁地嚮往野馬溜蹄的自由野性,仍為狼王羅伯的逝去哀傷⋯⋯
  2. 在野生動物身上,很多時候,愛是要保持距離
  3. 「動物行為學之父」勞倫茲不把動物擬人化,關心牠們但保持距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