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她走進鏡頭,讓你讀到你

犁客

犁客的最新文章 (more...)
- 寫劇本時不大寫自己,但把小說當成寫日記──紀蔚然《DV8》新書發表會側記 - 2021-04-14
- 【一週E書】你會突然發現:自己以為的對與錯不那麼確定了 - 2021-04-14
- 【一週E書】要很黑暗,也要很幽默。 - 2021-04-07
文/犁客
大約一年前,2018年的11月17日,第五十五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最佳紀錄片」獎項;該片導演傅瑜上台領獎時,說「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臺灣人最大的願望」──這句聽來「台獨」的發言迅速引發各種不同反應,出席金馬獎的中國電影工作者上台就強調一個中國,沒上台的也趕緊在網路上表態,贊成傅瑜的台灣人大聲叫好,當然也有自認理性中立不沾政治的人認為傅瑜不該在台上講自己的政治立場。
總之,傅瑜的得奬發言幾乎比得獎內容更熱鬧也更有記憶點──別的不提,你真的看過《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嗎?
很多人以為《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一部記錄2014年318運動的紀錄片,318運動的確也在片中佔了不少篇幅,但用這方式去想像這部片,距離事實會有點遠。
事實是,《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裡頭,傅瑜鎖定了兩個主要的拍攝對象,一個是在318之前就已經積極投入社會運動的陳為廷,另一個是從中國到台灣唸大學、結果參與不少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的蔡博藝。
傅瑜的鏡頭跟著他們,紀錄他們參加了哪些活動、想爭取或捍衛什麼理念、討論及反思他們為什麼這麼做;陳為廷和蔡博藝參與的活動當中包括了318,但也不只318。傅瑜甚至一直拍到陳為廷因涉及性騷擾的舊案退出選舉、蔡博藝參選大學學生會長時遭校方阻撓等「後318」的兩人境遇──當領導型的人物有了汙點或決定另尋人生目標,追隨者們應當如何?領導人物有什麼責任一定要成為領導人物嗎?關心社會不是每個人都應該要做的事嗎?
是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記錄的其實不是318,也不是陳為廷或蔡博藝,而是一個自認「不是社會運動者」的年輕紀錄片工作者,如何在記錄這些人這些事的過程當中,思索自己身為公民的角色定位與責任;這是現在在台灣經歷青春的世代,共有的心路歷程,也是生活在灣的每個世代,都應當進行的自我探問。
拍攝紀錄片,傅瑜的身影絕大部分時間待在鏡頭後面。現在,她走到鏡頭前面。
《我的青春,在台灣》,傅瑜記錄的焦點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但,如果你在台灣生活,那麼,你就會在裡頭讀到你。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