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還沒出生就得想「to be, or not to be」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週E書】還沒出生就得想「to be, or not to be」

文/犁客

最早被引進台灣書市的伊恩.麥克尤恩作品,可能是他的短篇小說集《初戀異想》。這本書的原文版本1975年在英國出版,隔年獲得毛姆文學獎,麥克尤恩從此成為英國及世界文壇不可忽視的一個敘事者。

《初戀異想》繁體中文版推出的時間是2003年,距離原文版本的出版時間已經隔了將近三十年,但書中收錄的八個短篇讀來仍然令人詑異──麥克尤恩的文字相當乾淨,可是這本標題好像在講甜蜜密戀愛幻想泡泡的書中,收錄的是充滿社會邊緣人、底層生活、強暴、亂倫⋯⋯等等與粉嫰青澀微酸回甜之類感覺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故事。

沒有因為《初戀異想》認識麥克尤恩的國內讀者,初次接觸的麥克尤恩故事可能是《贖罪》──這部小說原文2001年出版,2007年推出同名改編電影,台灣戲院在2008年初上檔,小說譯本要再等一年半才會出現。這個故事並不複雜,電影評價也不差,但如果讀過原著,會發現那些用清爽明亮文字直白描寫的細膩糾纏、甚至汙穢晦暗的角色心情,才是麥克尤恩作品的魅力所在。

這個特色,讓麥克尤恩的長篇小說《堅果殼》顯得特別有意思。

讓我們先放下麥克尤恩,稍微講一下比他年長將近四百歲的英國同胞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是編劇大師,這事大多數人都同意;不過莎士比亞編寫的舞台劇表演方式和電影有些根本的差異,電影大銀幕上的特寫,演員連臉上動一條肌肉都會被看得清清楚楚,舞台劇的觀眾沒有這種科技輔助,台上演員的表情和肢體動作都得比正常狀況誇張,才能把想傳達的東西準確清楚地告訴觀眾,角色的思路轉折、內心情緒,也得放進台詞裡用講的,否則觀眾可能沒法子搞得清楚。

因此,莎士比亞寫的台詞一直很厲害。沒看演員表演,光看他的劇本,那些台詞本身就構成相當飽滿的情節。

所以,莎士比亞故事的重點就是以文字構成的台詞,而麥克尤恩的特色則是他的文字,那麼,當麥克尤恩去寫一個莎士比亞故事,會出現什麼樣的氛圍?

況且,雖然以各種方式重述莎士比亞故事的人很多,但還沒有人用過麥克尤恩大膽的設計方式──麥克尤恩從尚未出生、還在媽媽肚子裡,但已飽讀詩書的嬰兒視角,進行了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哈姆雷特》──是的,一直被認為具有「伊底帕斯情結」的丹麥王儲這回變成還沒離開母親子宮的出版社兼詩人之子,而「to be, or not to be」是個沒法子等他出生成長之後再去煩惱的大問題。

這是四百年後的哈姆雷特,這是2016年出版的麥克尤恩。

這是現在有了繁體譯本的《堅果殼》。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每週電子書最新訊息:

  1. 動盪之後,我們要愉悅頑強地站立
  2. 亡國感來了!⋯⋯其實它很常來嘛
  3. 她走進鏡頭,讓你讀到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