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本為什麼沒有電子書?──出版社想的和讀者可以做的
文/犁客
不讀電子書的讀者有時會說「那是因為電子書書目太少」,已經習慣讀電子書的讀者有時會問「那本什麼什麼為什麼沒有電子書」,以Readmoo讀墨十幾萬本繁體電子書的數量而言,書目其實不能算少了,但讀者這麼說也不是想找碴,因為無論一個通路有多少書目,如果讀者找不到他要的那本,那麼書目就是少了。
電子書的書目為什麼比紙本書少?這問題有好幾個成因。
假設某本書有實體版本,但就是找不到電子書,最常見的原因是出版社沒有發行這本書的電子版本。
那為什麼出版社不發行電子版本?有可能是出版社沒法子這麼做──因為這本書沒簽電子版本的版權。
沒版權
倘若是國內的作家,那麼與出版社之間的版權交易除了紙本出版之外,常會把改編、國外授權等等也併在合約裡一起談;倘若是國外的作家,那麼與國內的出版社談的大多就是翻譯出版。但無論國內國外,近年雖然大多會在議約時納入電子版權,但早年簽妥的合約裡可能沒有包含這個項目;沒簽電子版權,出版社自然沒法子出版電子書。
假設這書先前印好的實體書還有庫存,出版社的策略自然是先把庫存賣完再說,不會特地去重簽電子版權;假設這書已經沒有實體庫存了,但出版社研判不大容易再賣,那就不會再刷,也不會去談電子版權──版權的價錢大致以預估銷量計算,倘若實體銷售的反應不理想,出版社就很難再拿一筆錢繼續印書或談電子版權。
如果這書一直賣得蠻好,持續再刷,出版社也不一定會急著去談電子版權──比較常見的狀況是,等到實體書的版權到期或作家推出新作、出版社打算續約繼續印舊作時,再一併把舊作的電子版權談下來。
所以,賣得好長銷經典,如果暫時沒有電子書,等一陣子還是可能等到;賣得不好的嘛,就得看緣分。
但是,有些書在簽版權時就已經包含了電子版權,但出版社還是沒出電子版本,這又是怎麼回事?
有版權
假如這書當初的排版完稿並不是在電腦上製作的,或者使用較早的排版軟體,又或者原始排版檔已經損壞或遺失,那麼要做電子書,就得從實體書做掃瞄校正或者整本打字。
雖然目前國內大多數書籍的排版都已經在電腦上完成,但這個可以交給印刷廠印成紙本的檔案,不見得可以順利轉成電子書規格的檔案;而要製作符合規格的檔案,出版社可能要培訓原有員工、增加編制或找外包廠商,這些都會增加成本。其實,早點讓把電子書製程納入紙本書原有的製作流程,可以大幅減輕後續的麻煩,不過這就必須更動原有的作業流程,倘若出版社研判電子書沒有太大收益,那麼大多傾向乾脆不做電子書、繼續銷售紙本書。
是的,出版社對銷量的評估一直是「要不要為這本書做什麼事」的重點,不考量這個,出版社很難持續經營。倘若電子書市場整體來看很小,出版社當然不會想花成本花人力去做電子書;但反過來看,倘若電子書的書目不多,那麼選讀電子書的讀者自然也就增加緩慢。
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麻煩永遠都在,不過現在電子書的總書目數量增加快速,讀者的選擇多了,出版社的製作意願也提高了;所以,大家努力讀書敲碗,就有可能讓出版社把一些有電子版權但還沒做的電子書生出來啦。
以上是「已經有實體版本但沒有電子書」狀況裡比較常見的原因。目前大多數新書議約時,已經都會將電子版權納入合約,但總有讀者發現某些自己想要的新書沒有電子書,這個嘛⋯⋯
及其他
從先前列出的幾個原因來看,可以發現就算解決了版權問題,也還有技術問題要克服──那些技術問題,對已有實體書的舊書以及還沒出版實體書的新書而言,其實是一模一樣的。
而有另一種狀況,會讓一本書在還沒製作初期就喪失電子化的機會,那就是「作者不想做電子書」。
作者可能因為各種不同的理由不想做電子書,從「喜歡實體書的觸感」到「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讓讀者遠離3C產品」都聽過,還有一種是作者自己弄了電子書通路自產自銷、不讓其他通路販售電子版本(這種狀況不多,但J. K. 羅琳正是其一)。作者是一本書的原生父母,他們不想做,從出版社到通路再到讀者大約也沒什麼好嚷嚷的,理論老實說也沒那麼重要,尊重作者意願就是了。不過也有作者在自己試用過電子書之後大為改觀,或者看到電子書銷量之後改變心意,所以大家也不用那麼絕望,持續讀書敲碗,作者就會看見聽見。
綜合上述,大家會發現,從作者一直到出版社的檔案產製,這一連串環節當中只要有一個不成,一本書的電子版本就不會出現。
身為讀者,我們不見得可以直接參與這些前製環節,不過大家也該已經發現,市場銷售狀況會是出版社是否執行某些動作的重要參考。所以,遇上喜歡的作者和作品,大家努力買起來,看到想要的書還沒有電子版,大家也努力透過「分享書」喊出來吧。

⭐️2020世界閱讀日,立即前往 ► 我要這本電子書許願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