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在這樣的雨天》進入是枝裕和的奇妙日常
《在這樣的雨天:圍繞是枝裕和的《真實》二三事》雖然並非小說,而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拍攝《真實》一片時寫下的工作日誌,但卻正如他的電影一樣,具有一種奇妙的空氣感,彷彿把讀者拉進了另一個世界的日常之中──一個屬於是枝裕和的生活日常。
如果你是熱愛電影的人,甚至十分喜歡是枝裕和的作品,那麼你當然會喜歡《在這樣的雨天》。在書中,你可以看見是枝以編劇及導演的角度,帶領你進入他的思考脈絡,看著他從十五年前寫的未發表舞台劇劇本《在這樣的雨天》裡提煉主題核心,然後巧妙轉化為角色情感與故事元素均有所不同的《真實》這部電影。
此外,你還會透過本書得知,縱使是枝已是享譽國際的知名導演,卻依舊尊重每一名合作對象的意見,透過演員對扮演角色的看法,或是工作人員對電影呈現方式的見解,使他就算身為故事的創作者,卻也在過程中不斷尋覓故事最為適切的樣貌,讓這趟旅程既與創作有關,同時也像是一場探尋人心情感的冒險,帶領我們與他一同面對製作電影時所會遇到的種種難題,以及克服難關,甚至是解開角色內心謎團後的心滿意足。
有趣的是,《在這樣的雨天》除了能帶給他的影迷們高度樂趣以外,對於不曾看過《真實》,甚至是對他的電影並不了解的讀者而言,卻也同樣是部令人愛不釋手的作品,幾乎可以被視為一部主角是電影導演的仿日記小說來看待。
從這樣的角度翻開這本作品,我們則可以看到一名電影導演挑戰跨國製作的勇於嘗試,以及他如何面對文化差異的因應之道。甚至就連凱薩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與伊森.霍克(Ethan Hawke)等國際影星,也在書中被揭露出一部分他們私下的樣貌,以各具特色的姿態,成為了書中令人難忘,卻又更具人性的「角色」之一。
有時,你還會發現是枝甚至並不那麼掩飾太平,會將他對一些工作人員的看法如實寫在這本工作日誌中。只是,不管是苦惱、無奈或困惑,卻也都透過他的獨特筆觸,使這些感覺輕盈地飛舞在讀者心中,帶來一種如同他電影裡的靈巧氛圍。而書中所描繪的事件,甚至更像是一部別具魅力的職場劇,既引領一般讀者前往陌生的電影製作世界,卻也透過真摯的情感使人心生共鳴。
要我來說,若是能趁著某個閒暇午後,翻開《在這樣的雨天》,以屬於自己的節奏悠哉閱讀,然後配上一杯咖啡或你所喜愛的任何飲料,簡直就是一種再美好不過的生活情境。那樣的感覺,就像是在聽著好友講述他去法國拍片的趣事似的,讓你時而微笑,時而為他擔心。他既與你談及這段期間的私人情緒,也樂於向你分享他當時的筆記、分鏡表或寄出的信件,讓你因此更能體會那段有趣的創作過程及生活光景。
在未知冒險所帶來的新鮮感中,卻又有著令人安心的舒適感,這種屬於是枝裕和的創作日常,或許正是《在這樣的雨天》之所以能讓人如此享受的最大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