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若無嬉皮, 牧羊少年就沒有奇幻之旅
Photo Credit: Unsplash

【果子離群索書】若無嬉皮, 牧羊少年就沒有奇幻之旅

保羅.科爾賀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崛起文壇,名滿天下。記者採訪說到這部小說已銷三千萬冊,保羅玩笑糾正:「是超過三千五百萬冊,⋯⋯這還不包括盜版的數量。」更不用說他的所有作品被譯成八十一種語言,銷量冊數破億。

保羅.科爾賀能牢記暢銷數量,是有道理的,這份成就得之不易,怎不好好珍惜,羅縷記存?

保羅.科爾賀年少起即心懷作家夢,但在不惑之年成名前,人生路途坎坷,除了青少年時期三度被送進精神病院,他放浪形骸,與父親決裂,也曾被政府囚禁凌虐,陷入一堆麻煩,直到《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出版時,已四十一歲。

從沒沒無聞,頻遭退稿,到著作暢銷,人生轉折如此巨大,難怪保羅.科爾賀會寫出「當你真心渴望,整個宇宙都會聯合幫助你。」這句經典名言。作品帶有勵志療癒性質的他,自身就是典範。

保羅.科爾賀的人生轉捩點在1986年,走上聖地牙哥(聖雅各)朝聖之路。次年四十歲的保羅,把這段徒步八百三十公里、 五十六天的朝聖之旅,寫成《朝聖》一書,後來也拍成電影《朝聖之旅:保羅科爾賀》。又一年,他便寫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揚名立萬。

有書有電影,書迷知道保羅.科爾賀有這麼一段朝聖之旅,但不太知道的是,在此之前,保羅就曾壯遊,展開性靈之旅。

保羅年輕時是個嬉皮,二十三歲那年從祕魯馬丘比丘到阿姆斯特丹,再前往尼泊爾,最後停留在伊斯坦堡。他把這段經歷寫成自傳小說《嬉皮記》(Hippie),保羅自述,若無這趟旅程,就沒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書名直譯就是「嬉皮」,中文版加上「記」,這個記字,加得好,不是畫蛇添足,而是畫龍點睛。

保羅.科爾賀寫作此書,雖以嬉皮為主題,但對於自1960年代中期興起於美國,之後擴及全球,引領當代青年文化的嬉皮運動,並未全面記述、詮釋或紀錄沿革,而將寫作重點放在同為二十三歲的保羅(他自己)與卡菈,在阿姆斯特丹結識,並與其他嬉皮搭巴士,到尼泊爾,沿途遇到的人、事,以及領悟與所受的影響。讀者若明瞭主題背景較能進入小說情境,幸好嬉皮運動影響深遠,上網可查到相當多資訊。但透過小說,一樣可大致瞭解嬉皮士的共通特性,他們服裝鮮艷、主張自由性愛、高喊「愛與和平、不要戰爭」、強調自我意識、重視環保自然、顛覆主流價值觀、吃迷幻藥、聽迷幻搖滾音樂,男生長髮披肩,鬍子不修剪,女孩留長髮辮,髮絲間插滿鮮花,身著長裙,不戴胸罩,以及遭誤解的,嬉皮從不洗澡的辯解。

不,不能用「辯解」兩個字,書裡有一段敘述頗堪玩味──往尼泊爾旅程中途,巴士停留在溪邊讓嬉皮們下水清洗,人人裸裎與天地合一。這時有人嘆道:「太好玩了,那些人以為我們不洗澡,我們可能比控訴我們的宅男宅女更乾淨吧。」這個人說完卻被許多人瞪眼。他說錯什麼了嗎?話大致沒錯,但誰控訴什麼,用得著在乎嗎?「因為聽進這些批評就等於賦予批評者權力了。」簡單的情節,就把嬉皮精神表現出來。

保羅、卡菈,這對以嬉皮身分結緣的異國男女,最後並未同赴尼泊爾。保羅留在伊斯坦堡,向蘇非派學習,卡菈按原計畫前往尼泊爾,盼望在加德滿都某個洞穴裡冥思,與神對話。兩人分道揚鑣,此後未曾連絡。三十五年後的2005年,保羅.科爾賀已成為世界知名作家,當他去阿姆斯特丹演講時,隱隱盼望卡菈仍在這座城市,會出現在演講會場。他忍不住對著聽眾席問:「卡菈,妳在嗎?」

沒人舉手。或許卡菈根本不知道他會來到這裡,或許,人就在現場,但不想重溫舊夢。

喜相逢,可能希望不大,但不是空想,如果保羅看過《愛在日落巴黎時》的話,對久別重逢,也許會有更多憧憬與想像。保羅是有機會看過的,這部電影就在前一年,2004年上片。

電影延續前作《愛在黎明破曉時》而來——美國男子傑西,在往維也納的火車上,與法國女子席琳邂逅。兩人一見如故,在維也納共度傑西搭機離開前的十小時。日出後分開,講好不連絡,半年後在月台見面。半年後女子因故未能赴約,兩人失去連繫。九年後,傑西帶著以這段邂逅經過寫成的著作,到巴黎開新書發表會,席琳聞訊而來,兩人在書店久別重逢,於是有了故事的第二部《愛在日落巴黎時》。

嬉皮記》故事並未朝這個方向發展,愛情不是主戲,但沒有愛情滋潤,小說多麼乾枯,保羅不會這樣處理作品。

關鍵在卡菈。卡菈愛上保羅,在身心結合後,她從追求者不斷卻一直無法愛人的困境中走出來,她有能力去愛一個人了。她這輩子最想要的就是一顆點燃熱火的心,但她的心一直緊緊鎖住,如今終於打開了。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欣喜?

所以時報出版的中文版,封面沒有朝聖、嬉皮等相關字句,僅有一行:「這輩子,你愛夠了嗎?」從某個角度來說,《嬉皮記》也是一部愛情小說。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去找自己:

  1. 作者科爾賀請你免費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但讀之前你也有些功課要做……
  2. 不用遠離冷氣、飲料和零食的壯遊
  3. 「你的快樂跟其他人不一樣,其實也沒關係。」──專訪《當代寂寞考》作者馬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