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我們在那段人生當中比自己以為的更幼稚,也比自己想像得更睿智
文/犁客
一個故事被冠上「青春」之名,似乎就框限了某種想像。
主角大約是中學到初出社會那十年之前的年紀,故事內容多半與校園與人際關係有關,可能是甜蜜或苦澀的戀情,可能是殘酷又黑暗的霸凌。當然這些不算太侷促的框架,創作者依舊能在其中發展出無限可能,只是印象深刻的幾部似乎就決定了名為「青春」的故事該有哪種主要樣貌,讓其他的可能都退到次要位置。
倒也不是說那些被冠以青春之名的故事不好看。事實上它們都蠻好看的。只是活過那段時間的我們(或者現在正處於那段時期的你)都知道,青春年月的生活從來就不是只有那些,我們在那段人生當中比自己以為的更幼稚,也比自己想像得更睿智,許多當時幾乎拚上一切的堅持,回頭看看根本連小小一片蛋糕都算不上,許多日後耗上許多力氣才明白的重要物事,當時根本僅憑直覺就知道應該珍惜。
2009年,一個年約二十歲的日本早稻田大學男生寫了一部小說,拿了當年的昴新人獎,成為該獎項首位在平成年代出生的獲獎者。2010年,小說出版,2012年,改編成漫畫及電影。這部改編電影一共獲得二十七個獎項,包括第36屆日本電影金像獎中的最佳剪輯、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
這個大學男生寫的故事沒有駭人的凶案、眩目的設定。他寫的是發生在一所高中裡的小小事件。一個校園明星等級、長得帥人緣好又是校隊隊長的學生,無預警宣布退出校隊,也沒在學校出現。雖是小小事件,在高中學生當中卻近乎宇宙中心發生動搖、恆星崩塌縮限成為黑洞──依附校園明星成形的「校園勝利組」與被視為魯蛇的邊緣群體,毫無例外地被黑洞的引力牽動。
校園明星不是被殺了或殺人了或被外星人綁架了或因為某種放射物質而成了超級英雄──我們說過這不是那樣的故事──他就只是沒出現而已。但這個故事出乎意外地吸引人,當一個眾人目光關注、近乎象徵符號的存在突然消失,每個人才開始思索那個符號的意義、自己與那個符號的關係、自己與心儀對象憎惡團體之間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那個符號是怎麼想的?他理所當然地占據恆星的位置,但那是他喜歡的嗎?是他想要的嗎?是他勉強維持的嗎?或者他根本也沒想過呢?
那個校園明星叫桐島。聽說桐島退社了。沒人知道他為什麼退社,每個人都在猜測。就連我們這些離他很遙遠的讀者都一樣。
這個故事能讓人感受到青春的質地。毋關戀愛(雖然故事裡的確有)、毋關霸凌(雖然故事裡的確有)、毋關友誼夢想熱血及自我嫌惡(雖然故事裡的確有),因為對於社會當中的所屬團體、人際關係、階級位置等等思考,是在人類社會當中生活必然要面對的課題,有人認為校園是個微形社會,類似先修班,但事實上,校園就是社會的一部分,學生時代面對這些問題的景況,與出了社會再面對時沒有太大不同,但因為還沒褪去青春的顏色,所以似乎就會觸及更純粹的美好,與感傷。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