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用黑暗,讓光顯得更亮更暖
《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いつかの岸辺に跳ねていく)是一本相當出色的小說,既具有作者加納朋子一貫的溫柔氣息,卻又在人性描繪上走得比過往更遠,讓光明與黑暗的兩極於書中有更為明確的對比,既以毫無動機可言的惡意讓人怵目驚心,卻也透過情感充沛的善意與愛,使人生中的美好、遺憾、無奈及溫暖,照樣在字裡行間中熠熠生輝。
《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全書分為「平坦(Flat)」與「崎嶇(Relief)」兩個篇章,前半段以男主角阿護的第一人稱為主,為讀者娓娓道來他與青梅竹馬的徹子一同長大的故事,藉由他的視角描繪徹子彷彿一直懷抱著什麼秘密,導致行為舉止總是有點古怪的特質,以及他們多年來對彼此的淡淡情愫。
到了後半段的「崎嶇(Relief)」中,故事則轉而以徹子的第一人稱從頭說起,除了令讀者得以從徹子的角度了解事件全貌外,也讓許多前半段的未解之謎都有了解釋,甚至更透過故事風格的意外翻轉,就這麼使讀者的心因此懸在空中,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口氣讀到結局。
最為巧妙的地方在於,加納朋子透過前半段的諸多細節,極為明顯地暗示了那些古怪事件的原因為何,藉由這種「讓讀者自己提前猜到」的手法,使小說的設定因此更顯自然流暢,除了成功為後半段的情節發展提供更強的說服力以外,也使《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就這麼靈巧地在不同風格間來回穿梭,讓這本書的前半段就像是過去的加納作品,有著一種從日常生活中擷取奇幻氣息的迷人特質,直到後半段裡,才又變得有些像是東野圭吾的部分作品,利用人性的黑暗面使故事朝另一個方向走去,就這麼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
但加納畢竟仍是加納,與東野依舊有著極為不同的創作本質。就這點來說,東野的作品有時會十分用力地刻畫惡人角色,讓好人的光芒不時被明顯蓋過,最終透過讀者對於反派的憤怒及厭惡,來強調小說那種像是在竭力反映社會問題的控訴性質。
然而,雖然加納在《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中寫出了一個東野性質濃厚的反派,但奇妙的地方在於,就算那個角色顯得如此黑暗、邪惡,你在閱讀這本小說時的情緒,卻也還是不會就這麼被憤慨給完全淹沒。
加納朋子透過細膩的寫作技巧,使你最關心的對象終究還是主角本身,讓你在閱讀《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後半段中的情緒,主要仍為了角色的處境而感到擔憂,因此使全書主題還是較為偏向人性的良善,甚至也確實與讀者心中的善意起了巧妙共鳴,讓惡的存在僅是一種對照性質的工具,而非就這麼張牙舞爪地搶走了故事的核心。
更精采的是,加納也同時藉由這則迷人的故事,指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讓我們再度察覺到,雖然每個人總說我們應該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但有許多時候,我們的未來其實是與其他人的未來一同共組而成的。
這些無形的羈絆,往往會成為未來的無數變因。縱使我們對未來抱持悲觀,彷彿只能緊緊攥住眼前的微弱希望,但若是後退一步,我們或許則會發現,原來還有那麼多的可能性──那些你所重視,同時也重視你的人們,正在通往那些可能的路口等候著你,說不定還早已伸出手來,靜候著你朝他們走去。
像是這樣的溫暖,像是《我所預感的悲傷未來》這樣的一本小說,或許正是我們在人生的某些黑暗時刻裡,所無比需要的那些事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