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週E書】連一點「騙小孩」的意思都沒有
文/犁客
很多人對童話的印象是「那都騙小孩的」,或者客氣點兒講「為孩子們掩蓋了現實的殘酷真相」,但仔細想想,實情或許並非如此。許多被胡亂歸類到「童話」的故事,可能是寓言、可能是神話、可能是民間傳說,這些故事本身都帶有反應文化及社會的意義,大多數並未刻意粉飾太平──格林兄弟蒐集的那些大多挺殘忍的,安徒生寫的很多故事頗悲傷。
古早時代識字率低,故事大多口耳相承,無論是被記錄下來之前還是之後,都會有人因不同的原因與不同的方式變化改造。的確有些故事在這樣的過程裡被淡化了嚴苛面向、強調了某個意義,不過這和「掩蓋現實的殘酷真相」差得遠了;也的確有些故事被改變得結局幸福美滿、一切皆大歡喜,不過這大多不是為了要把故事變得「適合給小孩看」,而是要說服父母師長說「這樣的故事不嚇人啊很愉快啊所以適合給小孩看哦」,而父母師長很可能被如此說服,畢竟這聽起來確實像在保護孩子,不被可怕的故事傷害。
但,故事不會傷害人,現實裡的人事物才會,而故事可以協助讀者,建立面對、抵擋、消化或理解的能力──就算這些故事裡出現現實沒有的設定也一樣。
例如柯奈莉亞.馮克作品《羊男的迷宮》。
乍看之下,這故事講的是一個喜歡幻想的女孩,隨著即將臨盆的母親、面對自己討厭的繼父、遊走在奇幻與現實之間的故事,奇幻世界的部分不僅是女孩遁離現實的去處,也反過來幫了現實裡的小女孩一些忙。不過,《羊男的迷宮》其實包裹著相當殘忍的寓意,這故事不僅對應到真實歷史當中慘烈的西班牙內戰,用「理想」與「真實國際局勢」呼應角色的奇幻與現實處境,還用故事副線描述了糾結仇恨與私欲的歷史脈絡。
《羊男的迷宮》有相當精采的電影改編版本,主線故事幾乎沒有更動地保留,但對應的副線故事大部分都沒能出現在電影當中;小說版本不但能夠讓故事更完整,同時附了亞倫.威廉斯的精美插圖。
又例如派崔克.奈斯作品《怪物來敲門》。
乍看之下,這故事講的是一個母親久病不癒、父親又已再婚另娶的男孩,日常裡頭的異常遭遇──有個巨大的怪物晚上來找他,對他說了奇妙的故事。這樣的主線設定想像起來,男孩最後應該會因為自己的某種作為,讓怪物幫忙他拯救母親,主線情節似乎也真這麼進行,但怪物說的那些故事,乍聽似乎是很尋常的童話,關於結局的思考卻完全顛覆,主線的結局,於是也就沒那麼理所當然的發展──事實上,怪物不是為了母親而來,而是為了男孩而來,怪物的故事揭示了黑白善惡價值觀無法簡單二分、同時存在的現實,也促使男孩面對自己不願、也不知如何面對的,潛在心底的另一頭怪物。
順帶一提,《怪物來敲門》也有電影改編版本,原著不僅把心理轉折寫得更立體,也有精采的插圖。
《羊男的迷宮》和《怪物來敲門》都有奇幻設定,都帶著「童話」色彩,但一點都沒有「騙小孩」的意思。
尤有甚之,就算離開童年許久,這兩個故事裡提到的苦痛、犧牲、自責和失落,仍能帶來足夠的思考與力量。
▶▶看看最新上架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