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會犯錯是因為你太年輕?還是因為不夠愛自己?《聊天紀錄》
文/文薇
這不是我會喜歡的小說,至少一開始是這樣。
事實上作者Sally Rooney所著的兩本暢銷小說《正常人》和《聊天紀錄》,本來應該不會成為我的閱讀清單。
但是,就如同作者的文字魅力一樣,在諸多平凡無奇的細節描繪中,一點一點滋長著關係的藤蔓。而我就這樣不知不覺捲入了盤根錯節的藤蔓中無法自拔。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向來是Sally Rooney小說中最為核心的部分。有關係、沒關係,從來都無法單純通過言語表達。甚至是任何詞彙都難以形容的存在。
就好比在「朋友」、「情人」、「家人」這三條涇渭分明的關係線之間,總會留有那麼一小段空隙,那段空隙是為了填裝更多種關係的可能。
由於台灣出版先後次序的關係,怕是很少人留意到《聊天紀錄》並非是《正常人》的續作,其實更像是它的前作。因為Sally Rooney是先寫完《聊天紀錄》後才有的《正常人》。所以你大可以在這本書中輕易撇見《正常人》的影子,像是大量的對話中不含有任何上下引號,又或是文中無意間出現《正常人》的女主角梅黎安。
說實話,故事中的人物都不討喜,他們沒有傳統小說中那種明亮歡快的性格,更沒有任何反差萌。就是個活脫脫像是會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的人。你幾乎可以看到作者再度化身成外科醫生,精準解剖人性各種幽暗面,她讓筆下的主角變得既脆弱又倔強。
就好比主角法蘭希絲,時值二十一歲青春年華的她,敏感又細膩,常常陷入自我懷疑中,絲毫沒有大眾所認為「年輕人該有的形象」。但其實這才是現在九零後以及千禧世代的共有性格——敢愛敢恨,但卻又無比敏感自卑,對於現實世界有種敢怒不敢言的無奈。與她陷入對比的是性格外向又自信的前女友玻碧。她迷人並散發著獨特魅力,彷彿天生就佔據鎂光燈焦點。這樣看似具有互補性格的兩個人,在故事中的關係產生巨大張力。她們分手後仍然是朋友的關係曾讓我感到困惑,起初甚至有點不理解。但後來當我仔細觀察這對朋友的互動時,我明白了有些人的存在對自己而言確實屬於難以單純用「朋友」、「情人」或是「家人」來區分,他(她)可能同時扮演著以上的角色,也可能都不是。
對於法蘭希絲而言,玻碧是讓她得以確認自我的存在。像是她會問玻碧「我的腿算長嗎?還是短?」 用這樣的提問方式來重新認識自己。這與玻碧在換完衣服後問著法蘭希絲,「美,她說,還是醜?」 這樣的提問方式不太一樣。表面上好像都是詢問對方意見,但法蘭希絲是企圖從對方的答案中建立自我價值;而玻碧則是想要通過答案強化自己本來就有的自信罷了。
談完了分手後還是朋友的法蘭希絲與玻碧,我還想花一點篇幅和你聊聊法蘭希絲與尼克這段半公開的婚外情。他們兩個之所以會被彼此吸引有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都希望受到獨特的注目。在他們找到彼此之前,他們都是在扮演著別人故事中的配角,他們習慣了長期被忽視、被遺忘,值到認識對方後,才終於活出自己的故事。
就像小說中有一段描繪他們之間的對話寫道,
在聊天的時候,不管我說什麼笑話,尼克都會哈哈大笑。我告訴他,能被我講的笑話逗得大笑的人,很容易就可以誘惑我。而他說他很容易被比他聰明的人吸引。
就是簡單的對話描述,不難看出兩個人在彼此心中無須明說的特殊地位。他們都是通過在彼此眼中看到特殊的自己,並藉此來享受被愛的滋味。
這段婚外情沒有包裹著太多道德枷鎖,無論是尼克還是法蘭希絲或是其他任何他們身邊的人都可以輕易的破壞這層關係。但就如同Sally Rooney最擅長的結尾方式,使用開放式結局看似更像是人生中慣有的結局。在一起、沒在一起都不影響兩人之間的關係好壞。好比法蘭希絲在小說最後所感悟到的,也正是作者Sally Rooney為整本小說附上的定調。
人生的某些事物,是你必須先經歷,才有辦法真正理解的。你不能永遠都只站在純粹分析的立場。
不管是人與人或人與事或物,都要在你真正都經驗過後,你才會得出除了表象之外的全新體悟。流於形式的分析就如同聊天沒有紀錄,最終也只會在時光流逝中,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