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奇!──青春與批判性思考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Ryo FUKAsawa

我很好奇!──青春與批判性思考

文/臥斧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十二個年齡不同、身分不同的人,因著不同目的,應徵參加一個內容不詳但時薪優渥的「人文科學實驗」;到了實驗現場,他們才發現這實驗要求他們待在一個設計特殊的地下空間七天,中途不得離開。這聽來不像什麼太麻煩的限制,但受試者們開始察覺,這實驗另有目的──他們每個人都拿到了致命武器,而且當中開始出現死者。

這是日本推理作家米澤穗信的作品《算計》(インシテミル)。

《算計》是俺讀的第一本米澤穗信,印象不壞,當時出版社詢問,俺同意掛名推薦。這類以密閉空間、特殊規則組合而成的作品大多走懸疑驚悚路線,佈局及解謎重點常在如何解讀與利用規則,這方面《算計》表現得不錯,米澤穗信對主角結局的處理俺相當喜歡。

不過,也因為第一本讀的就是《算計》,所以俺對米澤穗信生出了一個錯誤印象,以為他的作品以這種類型為主;俺不討厭這類作品,但更有興趣的還有很多,所以後來的許多年,俺都沒再讀過米澤穗信。

直到前陣子讀了《冰菓》(氷菓)。

冰菓》在2011年宣布動畫化,由著名的京都動畫(京都アニメーション,亦即「京阿尼」,京アニ)製作,2012年播出,評價很好。俺看的動畫影集不多──不是沒興趣,而是,算了,一言難盡──《冰菓》動畫影集一直被俺擺在「好像可以看看但一直沒看」的那個龐雜區塊;那時俺知道動畫改編自米澤穗信的同名小說,也知道故事發生在高中校園,看畫風似乎是個輕鬆的作品,不過既然出自《算計》作者之手,想來大約得死不少人──錯誤的第一印象真要不得。

總之沒看動畫,但讀了漫畫。《冰菓》的漫畫版在動畫已經製作但尚未播出時開始連載的,沿用了動畫版的人物設定,台灣的第一冊譯本在2013年發行,到2018年為止出版了十一冊。忽然開始讀《冰菓》漫畫版只是正好瞥見電子書,想起一直沒看動畫,而讀漫畫的節奏可以自己控制(看動畫不行──這是少看動畫影集的原因之一),所以就姑且一試。

結果漫畫很有趣啊。

讀了幾冊,俺開始好奇:俺覺得有趣的原因,有部分來自漫畫技巧;倘若是單純以文字敘述的原著,是否還能保有相同的趣味?於是也讀了小說。

結果小說也很有趣啊。該死的第一印象。

冰菓》的故事發生在校園當中,從俺目前讀的進度來看(漫畫八冊,小說兩本),完全沒有發生殺人之類的重大刑案(希望後續也不要有),角色們解決的是「日常之謎」,很多時候,他們也沒怎麼提到「推理」二字。

故事以男主角折木奉太郎的第一人稱主述展開。剛上高一的折木奉行「節能主義」,主張「沒必要的事不做,必要的事盡快做」;他就讀的神山高中有非常活躍、數量龐大的學生社團,只是折木對加入社團興趣缺缺,不過在姊姊供惠的要求和朋友福部里志幫腔慫恿之下,決定去供惠從前加入的「古籍研究社」社辦看看。「古籍研究社」社辦是從前的地科教室,位於校園的偏僻角落,折木向工友借了鑰匙,打開上鎖的社辦大門,發現裡頭有個不認識的女學生,怪的是這女學生認識折口。女學生自我介紹叫千反田愛瑠(千反田える),和折木同年級但不同班,折木正疑惑為何千反田會認識自己,然後猜測因為學校規定,所以兩個班級一起上過音樂課,千反田證實了這個原因。兩人閒聊幾句,折木正要離開,千反田忽然注意到:她沒有社辦的鑰匙。

千反田到社辦時門沒有鎖,所以她直接進入社辦;但折木要進社辦前借了鑰匙,也開了鎖──也就是說,在折木出現前,千反田被反鎖在教室裡。

這是《冰菓》的第一個謎題。

嚴格說起來,「千反田為什麼會認識折木」或許才是第一個謎題,不過這個謎題的回答相當簡單。雖然簡單,但米澤穗信利用這個謎題,讓讀者記住了男女主角的特色──折木會從已知的線索裡拼湊出解答,千反田的記憶力驚人。「反鎖的教室」則帶出後續兩人的互動模式──千反田對於自己不理解的物事相當好奇,而折木雖然奉行「節能主義」,卻拗不過千反田的好奇心,於是會設法找出解答。

「反鎖的教室」解謎方式自然比「千反田為什麼會認識折木」麻煩一點,但也並不神祕,相當日常。接下來的謎題發生在幾天後,這兩人與服部里志在學校圖書館與同為高一的伊原摩耶花交談,得知某本書近來有奇妙的借閱情況,折木再度違抗不了千反田的好奇心,找出了答案(一樣相當日常),伊原也成為古籍研究社的第四個社員,主要角色就此齊聚。

古籍研究社成立目的不明,他們四人加入之前已經沒有社員,身為社長的千反田也不知社團要幹嘛,過了一陣子,才知道應該在文化祭時推出社刊──但社辦裡沒有從前的社刊。費了一點工夫(順便又解決了一個日常之謎)拿到舊社刊之後,他們發現社刊古怪地叫做《冰菓》,少了創刊號,而第二期提及某個學長事蹟──沒有明講究竟是什麼事,只知道《冰菓》之名是該學長堅持要用的,而這學長是千反田已經海外失蹤多年、即將在法律上被宣告死亡的舅舅。

「創刊號事件」是小說《冰菓》第一集佔最多篇幅的主要謎團,牽涉到日本在20世紀六零年代的學校與政治氛圍,不過並沒有什麼驚駭肅殺(相較之下,舅舅後來在海外失蹤說不定更神祕一點),仍然相當日常。但這個日常的解答,精準地扣住了第一集整個故事的主題,收尾十分漂亮。

一直說「相當日常」但讀起來很有趣味,自然是米澤穗信的技巧得宜──《冰菓》第一集其實是個另類的校園故事,講的不是課業、霸凌,友情愛情或熱血的運動比賽,而是幾個個性完全不同的同學湊在一起解決日常裡小小的、大多數人會視而不見或一笑置之的奇怪,而真正的核心主題,討論的是「青春」。

俺在2021年才讀《冰菓》的漫畫和小說,距漫畫在日本開始連載的時間已經過了九年,距原著在日本出版的時間已經過了二十年。有些東西在時間流逝當中自然會出現一些狀況,例如千反田的舅舅就讀神山高中的年代,從2000年左右往回算才會是正確時代,又例如故事裡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拿手機(雖然當時日本已經有PHS……還有多少人記得這個?)。但一個人在青春時期必須面對的挑戰,本質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尤其在「認識自己、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這類題目上頭;這類思索攸關自己的未來面貌,也攸關未來的自己如何回顧人生。

這是《冰菓》有趣的主因。換個角度來說,在距離高中時代已經非常遙遠的現今來讀,除了這層原因,俺還想到一些其他事情。

俺常認為推理架構很適合描寫人性──除非遇上戰禍或大型災變,否則大多數人的一生當中,遇上的死亡事件數量有限,而推理小說常以死亡事件為主,事件關係人就是組成故事的主要角色,他們對死亡事件的看法與反應,正是創作者能夠刻劃人性的部分。

由此視之,「日常推理」似乎就比較不在此列(雖然有時這類作品出發點雖然很日常,但也會連結到重大刑案),不過讀了《冰菓》,讓俺發現「日常推理」的另一層意義。

節能的折木、好奇的千反田、雜學資料庫服部和自律甚嚴的伊原,這四個角色都不是笨蛋(雖然兩個男生的學業成績都不算太好,嗯),他們會注意到一些日常裡的古怪,不過大抵就是像大多數人一樣置之不理或當成聊天材料(例如伊原向服部說了圖書館的借閱事件),得要有千反田的好奇心發威,其他幾人才會各自貢獻所長蒐集資料,最後由折木匯整解謎。這些日常之謎不解開,日子一樣會過,大家一樣會長大;但每解開一個,大家就會對世界、對人心,以及對自己多了解一點。

換句話說,「日常推理」,就是「保持批判性思考」的具體表現;而保持「批判性思考」,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是相當重要的事。就算沒法子像睜大雙眼說出「我很好奇!」的千反田那麼有魄力,就算青春已遠,身處資訊爆炸的年代,這仍是必要的處世姿態。

日常推什麼?

  1. 【有沒有屍體都要推理】知識就是我的藍色毯毯:日常推理的雜學性格
  2. 【有沒有屍體都要推理】為了七分之六的緣故:談日常推理的社會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