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tonko43

學藝遇到瓶頸時,以好奇心與細心觀察突破吧

受訪者/陳威宇;訪談整理/大塊文化

1.俗話說:「從犯錯中學習」,《專家之路》一書中也強調所有的專家都曾犯錯,尤其是在學徒階段,更是需要有犯錯的空間,才能成長。在您學習技藝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錯誤是什麼,從這次經驗中是否有得到一些日後持續受用的心得?

我是一位歌唱教練、聲音指導。在我自己學習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錯誤是「對於所學習到的知識並沒有仔細思考,它的原理是否經過科學論證」。在長年反覆的練習下,才發現原來有許多傳承已久的聲音知識,其實有更多突破的可能性。而這樣的經驗讓我在往後的教學中,常常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去意識自己的心理狀態、身體行為與聲音的關係,進而讓學生在練習時有自覺而快速進步。

2.在新手學藝的階段,老師常會派下重複又無聊的練習,鍛鍊基本功;在您的專家之路上,有哪些練習是令您至今仍覺得受用的?

我的恩師盧蘭青,在指導我的過程中會叫我做兩個練習,分別是[i]母音發聲練習及抵伸捲舌,前者訓練聲帶與氣息的協調性,後者強化咽部軟顎的力量彈性。[i]母音一天至少要做兩小時,而抵伸捲舌一天則是要做兩千五百下,都是重複且大量的動作,但也因為這些練習,讓我現在即使每天長時間說話唱歌,也不會有沙啞的問題。

3.學藝過程中是否有遇到瓶頸,又如何突破?一般人苦熬磨練的階段,甚至到了已經建立工作習慣的熟手階段,要如何跨越這樣的門檻,才能柳暗花明?

瓶頸絕對是有的,在歌唱中,許多人會遇到換聲區(中高音區)扎實穩定演唱的困難,也是我曾經面臨的一大困難。而當時的突破來自於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與「動機」對發聲行為的影響,了解到高音並非高度而只是頻率,透過反覆的信念修正及情緒安撫,讓身體不再受制於過去的認知影響,之後就快速突破了。

我認為要在熟手階段突破的關鍵,就在於觀察。觀察自己的動機、情緒、行為跟最後結果的關係。我當時有一個念頭是「為什麼這個地方,我一定要這樣做?我沒有別的選擇嗎?」隨即我開始「觀察」我自己的心和行為的關係。當我們越熟悉自己的心理狀態跟行為之間的關係,同時了解到,越細膩的表現,來自於越細膩的觀察,那就不再只是完成一個工作習慣,而是以好奇心,在工作習慣中找到可能更美好、更完整之處,反覆嘗試,就會慢慢跨越門檻了。

4.當告別「學徒階段」,進入「熟手階段」,您是怎麼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或是風格呢?

這個問題常常會有學生問我。對歌手而言,風格、特色很重要,但我必須說,風格就是你自己。對我來說,不是去找到自己的聲音。而是相信這樣的我是足夠的。我是一個熱情溫暖的人,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覺得我應該酷一點,但這對我好難,因為我壓根不是那樣個性的人。但是在我的信仰之中,我認識到我自己的樣子是獨一無二的,而這就是特色。只是我花了一段時間,讓我自己相信這樣熱情奔放的我是很棒的、是足夠的。那時我的咬字方式、強烈的情感延伸成了聲音,完整了我的歌唱,我已不再害怕。

5.現今學習資源取得容易,許多領域也隨著科技改變了樣貌、降低了入行門檻,有的人開始高聲疾呼「專家已死」,這時代不再需要專家,您怎麼看待專家在這個時代的意義與重要性?

我認為專家的存在,在於協助更多人走到更遠的地方,無論是專家身邊的學徒或者這個世界上需要專家的知識、技術、經驗的人們。專家的養成不是頭銜的建立,更是生命樣貌的展現。一個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人,我相信都有機會活出專家的生命,在他的領域,因為熱愛而形成專業。許多人喜歡看起來像個專家,但真正的專家是活成專家,而他的產出、分享成為了許多人的祝福。我相信能長出美好果實的大樹,不會有人想砍掉它的。

6.「焦點不在你」是熟手階段很重要的一環。當技藝已經純熟時,有時候需要把焦點轉移到觀眾或服務對象身上,而不再只是把技藝磨到完美或甄至爐火純青的境界。您是否有過類似的體驗?

以聲音教學來說,學生就是我們協助的對象,我們必須更常聆聽學生的聲音,甚至了解他的心理需求。聲音的結果來自於心理動機、情緒、發聲行為。每個人的發聲心理狀態都不完全一樣,即使我們自己的基本功再熟練,套用到學生身上,要是學生對基本功的認知不一樣,產生的訓練效果也會不同。即使要求學生大量練習我們認為非常有效的練習法,有時也未必有效。為了使我跟學生的共同目標能快速達成,我們必須更仔細去感受學生的心和肌肉狀態,幫助學生發現連他自己都未必發現的部分。這時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突破。

7.您現在已經是所處領域的專家、大師了,是否有過和其他業界的跨領域交流,讓你得到創新、改革的靈感,或是對自己的專業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進而找到嶄新的方向?

從北京學成回台灣後,我與台大音樂所的教授蔡振家老師、精神科醫師杜恩年醫師、多位喉科、牙科醫師在發聲上有許多的討論。我們發現認知、情緒對於發聲行為的影響甚大,這在傳統聲音教學上卻較少著墨。聲音是看不到、摸不到的能量,也因此,過去對聲音抽象的形容造成了操作聲音的困難。我們透過科學化的理解,重新建立對聲音的認知,進而改變我們對聲音的操作,讓發聲訓練的效率有了驚人的突破。使得唱片娛樂圈相當信任我們的方法,讓我有機會協助到更多專業的聲音工作者。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持續的好奇心、多方學習真的是走向更遠地方的關鍵。

專家介紹:陳威宇

Mr. voice 陳威宇歌唱教學系統創辦人,盧蘭青舌控聲樂學台灣唯一傳人。

一位熱愛歌唱及分享的人。指導眾多歌手及演藝專業從業人員歌唱也曾任多項全台、校園等各級比賽評審。協助素人到專業歌手找回自己的聲音,期望自己能夠成為更多人的聲音幫助者。

被多位老師認定沒歌唱天分,但仍然愛唱歌,甚至學生時代還曾有過上課唱歌被累計五支警告的紀錄。因為堅持不放棄,遠赴北京跟著曾獲世界音域最高最廣的盧蘭青老師學唱,半年內學到能擴張十度真音音域的歌唱方法,勝過以往五六年的學習,同時在音量的控制與音質的優化也有飛躍式的進步。因而期盼能成為一個透過歌唱帶給人們力量去實踐夢想的人。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專家之路的自我覺察:

  1. 強調自己並非天才,不只是埋頭苦練的鈴木一朗
  2. 「教別人」是個有效的學習法
  3. 回想自己學了什麼,是效力強大的學習方式

延伸閱讀: